子宫内膜异位症,一个听起来或许有些陌生的名词,却是不少女性面临的“不请之客”。这一疾病虽然不致命,但给患者带来的疼痛和不适却足以影响她们的日常生活。那么,什么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它又有哪些症状、成因和治疗方法?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这个“不请之客”,以期更好地摆脱它的困扰。
子宫内膜异位症概述
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是指有活性的内膜细胞种植在子宫内膜以外的位置而形成的一种女性常见妇科疾病。这些本应在子宫腔内生长的内膜细胞,由于某种原因,通过输卵管进入盆腔异位生长。这些异位生长的内膜细胞同样会受到月经周期的影响,发生周期性出血及其周围组织纤维化,形成异位结节。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症状
1.痛经:这是内异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通常于经前1~2天开始,经期第1天最剧烈,之后逐渐减轻。若病灶位于子宫直肠陷凹及子宫骶韧带,可伴有性交痛、肛门坠胀感,经期加剧。
2.月经异常: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淋漓不净。
3.不孕或流产:约50%的患者伴有原发性或继发性不孕,约有40%发生自然流产。
4.内异症还可能引起其他症状,如肠道内异症导致的腹痛、腹泻或便秘,膀胱内异症引起的尿痛、尿频和血尿,呼吸道内异症导致的经期咯血及气胸等。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成因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成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但有多种学说试图解释其发病机制。其中,子宫内膜种植学说是目前被普遍认可的一种。该学说认为,异位内膜来源于子宫内膜组织,这些组织可经由输卵管进入盆腔异位生长。此外,免疫调节异常、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也可能与内异症的发生有关。具体来说,以下几个因素可能增加患内异症的风险:
1.年龄:内异症多发生于29~49岁的生育年龄女性,初潮年龄小、月经周期短、月经持续时间长的女性患病风险增加。
2.子宫异常:子宫发育畸形、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病可能导致内异症的发生。
3.怀孕和生育:未怀孕和生育、只生育一胎的妇女患病风险较高,而生育多次的妇女患病风险较低。
4.避孕和流产:长期使用宫内节育环、人工流产次数多的妇女患病风险增加,而口服避孕药的妇女患病风险降低。
5.免疫功能异常:免疫功能过高或过低或不正常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6.家族史:家族中有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时,该家族中的妇女患病风险增加。
7.环境因素:长期接触某些化学制剂,如二噁英,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8.不良的饮食惯:饮酒、喝咖啡和肥胖可能增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病危险。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妇科检查、血清CA125水平检测、B超检查、腹腔镜检查以及病理检查等方法。其中,腹腔镜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金标准,可以在直视下观察子宫和附件是否有病变,并进行活组织检查以明确诊断。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症状、病变部位和范围以及对生育的要求等因素制定。
1.药物治疗:对于轻度至中度内异症患者,药物治疗是首选。常用的药物包括口服避孕药、孕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等,这些药物可以抑制卵巢功能,阻止异位内膜的生长和出血,从而缓解症状。
2.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的患者,手术治疗是必要的。手术方式包括保守性手术、半根治性手术和根治性手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3.辅助生育治疗:对于不孕的内异症患者,辅助生育治疗如试管婴儿等可以帮助她们实现生育愿望。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预防
虽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确切成因尚不完全清楚,但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降低患病风险。例如,适时生育、月经期避免同房、适当锻炼身体、减少医源性创伤、及时治疗盆腔炎症等。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也有助于预防内异症的发生。
总之,子宫内膜异位症虽然是一个“不请之客”,但只要我们深入了解它,积极采取治疗和预防措施,就能有效地摆脱它的困扰。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女性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