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男孩,因高热2天伴呕吐2次,伴有神志改变半天入院,患儿反复高热,40度,热前有寒战,头痛,头晕,嗜睡,胡言乱语;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腰穿脑脊液检查正常。接班查房主要发现颈强直阳性,巴氏征阳性,意识改变,后脑电图检查显示弥漫性慢波,病原学检查示甲流阳性。诊断为病毒性脑炎。”脑炎往往来势汹汹,家属获悉孩子得了脑炎更是恐惧不已。那脑炎是怎么引起的?有哪些危害?今天,我们从医学的角度揭开病毒性脑炎神秘的面纱,让大家认识脑炎,做好预防措施。
什么是病毒性脑炎?与病毒性脑膜炎有什么区别?
病毒性脑炎是指病毒直接侵犯脑实质而引起的脑实质炎症,常以发热、头痛、抽搐、意识障碍、精神行为异常、局灶神经系统症状等脑实质受累表现为主。而病毒性脑膜炎是以头痛、呕吐及脑膜刺激征阳性为主要表现,没有明显脑实质受累表现。
病毒性脑炎有什么症状?
该病起病急,患儿多先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病史,容易被家长忽视。病毒侵犯的部位和范围不同、病毒种类和小儿反应过程的个体差异等,都会导致病情轻重不等。患儿除了有发热、头痛、呕吐、腹泻等感染症状,还常有反应淡漠、迟钝、嗜睡或烦躁、抽搐等脑实质受损表现,重者出现昏迷、惊厥持续状态。根据受损部位不同,可出现偏瘫、不自主运动、面瘫、吞咽障碍等运动功能障碍;可出现躁狂、幻觉、失语,以及定向力、计算力与记忆力障碍等精神行为异常。
病毒如何引起病毒性脑炎?
病毒通过呼吸道或消化道进入人体,在咽部黏膜上皮及周围淋巴细胞中停留和增殖。如果人体抵抗力下降,进入人体的病毒增殖到一定程度,病毒即进入局部淋巴结和血液循环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此时一般无临床症状,但能在各种体液中分离到病毒,具有传染性。
如果此时人体免疫力仍不能抑制病毒复制或治疗不及时,病毒就会继续侵入网状内皮组织、淋巴结、肝、肾、骨髓等处大量繁殖,释放入血造成第二次病毒血症,此时出现典型的临床表现和体征。病毒有嗜组织特性,有些病毒(肠道病毒、虫媒病毒、疱疹病毒等)具有嗜脑细胞性,透过血脑屏障通过直接感染引起病变及间接免疫损伤机制而致病。
临床上需要做哪些检查?
1.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脑脊液白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增多。PCR检测发现脑脊液病毒DNA以及病毒抗原或抗体。病毒基因组测序检测发现病毒基因组序列信息。
2.影像学检查:头部MRI显示以皮层为主的脑实质病变。
3.脑电图检查:显示弥漫性慢波,轻者θ波为主,重者高波幅δ波,或痫性放电。
病毒性脑炎该如何治疗?
病毒性脑炎的治疗方式包括对症支持治疗、抗病毒治疗以及控制炎症感染等。
1.病毒性脑膜炎患者首先考虑的应是抗病毒治疗,常见的抗病毒药物有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通过抑制体内病毒DNA的合成,减少体内病毒的含量,以免病毒继续损害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
2.当病毒性脑膜炎患者出现生命危险时,除了采取一些像吸氧、心电监护等生命支持治疗措施外,还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症治疗,例如患者发热时可以使用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相结合的方式降低患者的体温;当患者颅内压增高时,可以使用甘露醇降低颅内压,避免脑疝的发生。
3.对于病毒性脑炎患者来说,控制炎症感染和减轻脑水肿症状,常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例如地塞米松磷酸钠、甲波尼龙等。
病毒性脑炎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1.远离小动物:预防病毒性脑炎一定要远离猫、狗等小动物,因为它们身上常常带有许多病毒,一旦不小心被这些动物咬伤,很容易让其携带的病毒进入人体内,从而感染病毒性脑膜炎。
2.按时接种疫苗:接种疫苗可以起到预防病毒感染的作用,一定程度上避免病毒性脑膜炎的发生。
3.增强体质:预防病毒性脑膜炎,我们也可以从增强体质入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多锻炼能逐步增强自身的体质,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从而达到预防病毒性脑炎的目的。
4.做好隔离措施:如果已经出现了流行性传染病,一定要做好预防隔离措施。因为身体抵抗力相对较差的人群更容易感染上这些疾病或病毒。一旦感染很容易诱发病毒性脑炎的发生。因此,做好预防性隔离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做好家庭卫生,夏天防止蚊虫叮咬等。
5.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预防病毒性脑炎首先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低脂低盐饮食,可以适当补充一些维生素C,对于抗氧化和免疫增强都有非常好的作用。其次,不要吃油腻和高脂肪的食物,这类食物往往很难消化,吃得太多很容易损伤肠胃,对健康是无益的。另外,日常要加强营养,可以多吃核桃,对于大脑和神经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