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脑梗吃什么药?出现脑梗该如何缓解?
2024-04-02 15:59:37
作者:赵友明
作者单位:越西县第一人民医院
脑梗已经开始向年轻化发展了,多数疾病的根源是我们日常的生活习惯不佳,肆意内耗自身健康,几乎很少参加体育运动,经常的伏案工作相当不利于身体血液循环,同时一些老年脑梗患者也相对在增多,那么出现脑梗时该怎么应对呢 ,下文将具体说明。

1.脑梗的症状有哪些

(1)面瘫或身体一侧肌肉无力: 半边脸面瘫或半身肌肉无力,会导致肢体活动障碍。

(2)言语障碍: 包括说话困难、语速减慢、说话含糊或理解别人说话困难。

(3)感觉异常: 出现感觉丧失或感觉减退的情况,例如在一侧身体上感觉麻木或刺痛。

(4)视觉障碍: 出现双眼或单眼视力减退、视野缺损或失明等问题。

(5)头痛: 有时脑梗塞会伴随着剧烈的头痛,但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这一症状。

(6)步态不稳或平衡障碍: 患者感觉走路时摇摆不定,或者出现平衡失调的情况。

(7)突发性疲倦或意识障碍: 包括突然昏迷、意识模糊、晕倒等情况。

2.脑梗患者如何用药

(1)抗凝治疗: 抗凝药物可以帮助防止血液凝结,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如阿哌沙班、达比加群等。

(2)抗血小板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阻止血小板聚集,从而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3)溶栓治疗: 对于某些患者,在发病后的一定时间内(通常是发病后数小时内),通过静脉给予溶栓药物,可以溶解血栓,恢复血流,减少脑组织损伤。溶栓药物包括尿激酶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

(4)血管扩张剂: 血管扩张剂可以帮助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改善脑部缺血情况。常用的血管扩张剂包括硝酸甘油等。

(5)其他辅助治疗药物: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还会使用其他辅助治疗药物,如降压药、降脂药等,以控制血压、血脂等相关因素,降低再发脑梗塞的风险。

3.脑梗发作时如何缓解

(1)保持冷静: 避免慌张,让患者保持安静。

(2)坐姿调整: 让患者保持坐姿,头部稍微抬高,不要让他们平躺。

(3)保持通风: 确保周围空气流通良好。

(4)松解紧身衣物: 如果患者穿着紧身衣物,应将其松解,确保呼吸顺畅。

(5)保持温暖: 如果环境温度较低,可以为患者盖上被子,确保他们保持温暖。

(6)不要给予口服药物: 不要给予任何口服药物,除非有医生指示。

(7)避免进食或饮水: 不要给患者进食或饮水,以防止窒息。

4.如何预防脑梗发生

(1)控制高血压: 高血压是脑梗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定期检测血压,如有高血压应积极采取措施降压,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

(2)管理高血脂: 高胆固醇和高血脂也是导致脑梗的危险因素。通过合理的饮食、减少饱和脂肪摄入、增加富含纤维的食物等方式来控制血脂水平。

(3)控制糖尿病: 高血糖水平会增加血管损伤和血栓形成的风险,因此对于患有糖尿病的人群,要积极控制血糖水平。

(4)戒烟限酒: 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增加患脑梗的风险,因此应尽量戒烟或限制吸烟,限制饮酒量。

(5)保持健康体重: 肥胖是脑梗的另一个危险因素,通过健康饮食和适量的运动来控制体重。

(6)定期运动: 适量的有氧运动有助于促进心血管健康,降低患脑梗的风险。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步走、游泳、骑自行车等。

(7)均衡饮食: 摄入丰富的水果、蔬菜、全谷物、健康脂肪(如鱼类、坚果和橄榄油等),限制饱和脂肪和加工食品的摄入,有助于维持心血管健康。

(8)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 长时间的站立或久坐会影响血液循环,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应适当活动身体,避免长时间静止不动。

(9)管理压力: 长期的精神紧张和压力影响心血管健康,应学会有效的压力管理技巧,如放松训练、冥想等。

5.小结

脑梗一直是众多疾病中比较棘手的问题,很多患者面临瘫痪、失语等后果,给患者和家属都带来不小的打击和压力,很多疾病都是在初期表现不明显,一旦发作就很难扭转,为了我们自身的身体健康,一定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运动。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