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不孕不育小科普
2024-04-10 15:00:52
作者:何瑞玲
作者单位:江门市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中心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夫妇面临着生育问题。据统计,全球约有10~15%的夫妇面临不孕问题,而在一些发达国家,这一比例甚至高达15~20%。不孕不育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给许多家庭带来了困扰和痛苦。下面为大家科普一下不孕不育的相关知识。

什么是不孕不育?

不孕不育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不孕和不育。不孕是指无法怀孕,而不育是指怀孕但无法维持或产下健康的婴儿。导致不孕不育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生理问题、生活方式因素、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等。

不孕不育的主要诱发因素

女性:

1.输卵管因素。女性输卵管因素是导致不孕不育的主要原因之一。输卵管因素包括输卵管堵塞、输卵管积水等。输卵管堵塞可能由于感染、手术、先天畸形等原因引起。当输卵管被堵塞时,卵子和精子无法相遇,自然而然就会导致不孕不育。输卵管积水则是由于输卵管内液体积聚,也会影响卵子和精子的结合,造成不孕不育。除了输卵管堵塞和输卵管积水外,输卵管炎症也是女性输卵管因素的一个重要原因。输卵管炎症可能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见的细菌有支原体、衣原体等。输卵管炎症会导致输卵管内膜受损,从而影响卵子和精子的结合,造成不孕不育。

2.卵巢因素。女性卵巢因素包括多种因素,其中最常见的是卵巢功能障碍。卵巢功能障碍可能是由于先天性因素、疾病或药物引起的。卵巢功能障碍会导致排卵障碍,使女性无法正常释放卵子,从而影响怀孕。另外,卵巢囊肿、卵巢癌等疾病也会影响卵巢功能,进而导致不孕不育。除了卵巢功能障碍外,卵巢激素水平异常也是不孕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卵巢激素水平异常可能导致月经不规律、卵泡发育受阻等问题,进而影响受孕。女性在生活中应该注意调节自己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作息规律,避免因为生活压力过大、饮食不规律等因素导致卵巢激素水平异常。

3.子宫因素。女性子宫因素包括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等多种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子宫因素,会导致子宫内膜在子宫外生长,形成异位组织,影响卵子的着床和胚胎的发育。子宫肌瘤则是一种良性肿瘤,会影响子宫的收缩和宫腔的形态,导致胚胎无法正常着床。子宫内膜息肉是一种常见的子宫内膜增生病变,也会影响卵子的着床和胚胎的发育。

男性:

1.精液异常。不良的生活方式习惯,如吸烟、酗酒、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缺乏运动等,都会对精子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暴露在有害化学物质、辐射和高温环境中也会对精子产生负面影响。一些遗传疾病或基因突变也可能导致男性精液异常。

2.睾丸发育异常。睾丸是男性生殖系统中非常重要的器官,其正常发育对于精子的生产和性激素的分泌至关重要。因此,睾丸发育异常会严重影响男性生育能力。遗传因素是导致男性睾丸发育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基因突变或遗传疾病会影响睾丸的正常发育,导致精子数量减少或质量下降,从而造成不孕不育问题。一些其他疾病如内分泌失调、性传播疾病等也可能导致男性睾丸发育异常,进而引起不孕不育问题。

3.内分泌功能障碍。内分泌系统是人体重要的调节系统之一,对生殖系统的正常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男性内分泌功能出现障碍时,可能会影响精子的生成、运输和质量,从而导致不孕不育的发生。垂体是控制内分泌系统的主要腺体之一,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对睾丸功能起着重要调节作用。当垂体功能受损时,可能导致促性腺激素分泌不足,进而影响睾丸功能,造成不孕不育。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皮质激素也对生殖系统起着调节作用。肾上腺功能异常可能导致性激素水平异常,进而影响精子生成和运输,导致不孕不育。

备孕多久不怀孕需要做检查?

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时间要求:一般小于35岁备孕一年未孕、年龄大于等于35岁试孕6个月、年龄大于40岁则试孕3个月不孕最好到医院检查一下不孕原因,并全面评估生育力。

如何预防不育不孕

1.注意卫生:保持私处清洁是预防感染和疾病的关键。建议每天洗澡,并使用温和的清洁剂来清洁私处。女性应避免使用香皂或洗液清洁阴道,以免破坏阴道内正常菌群。性传播感染是导致不育不孕的一个主要原因。使用安全套是预防性传播感染的有效方法,同时也要减少性伴侣的数量,避免不洁性行为。

2.放松心情:为了放松心情,可以尝试寻找减压方法,比如做瑜伽、运动、听音乐、阅读等。这些活动可以帮助舒缓紧张的情绪,让身心得到放松。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保持身心健康至关重要。合理的作息时间、均衡的饮食、适量的运动等都可以帮助缓解压力,提高生育能力。

总之,诱发不孕不育的因素有很多,并且在男女双方身上都有可能,想要预防不孕不育,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个人卫生,并保持良好心情。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