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是由EB感染引起的急性自限性传染病。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一般波动于39℃左右,偶有40℃者。发热持续一周左右,但中毒症状较轻,多发群体为学龄前和学龄儿童。本文旨在通过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研究,对儿童健康的预防提出相应的策略。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概述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概念: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由爱波斯坦-巴尔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该病主要通过唾液传播,因此有时也被称为“接吻病”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特点:
1.病原体:由爱波斯坦-巴尔病毒引起,属于疱疹病毒家族。EBV是一种常见的病毒,几乎全球范围内都有人感染。
2.潜伏期和急性期:本病的潜伏期不定,多为10天,儿童为4~15天,青年可达30天。感染后有一个相对较长的潜伏期,随后进入急性期。潜伏期可能为4~6周,而急性期则伴随着典型的症状。
3.症状:急性期症状包括发热、咽喉痛、淋巴结肿大、肝脏肿大及肝功能损害、脾脏肿大、多形性皮疹、全身不适、乏力等。
4.单核细胞增多:外周血象改变:白细胞计数逐渐升高,可高达30~50×109,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异性淋巴细胞增多>10%具有诊断价值
5.重症患者可并发神经系统疾病,如吉兰-巴雷综合征、脑膜脑炎或周围神经炎等。在急性期可发生心包炎、心肌炎、EB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约30%的患者出现咽部继发性细菌感染。少见的并发症包括间质性肺炎、胃肠道出血、肾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粒乏症及血小板减少症等。脾破裂虽然少见,但极严重,轻微创伤即可诱发。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治疗
1.一般治疗: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急性期,有肝脾肿大,轻微的腹部创伤都有可能引起脾脏破裂,患儿应避免剧烈运动,以防脾脏破裂等严重并发症。
2.药物治疗:(1)对症治疗:针对症状进行治疗,例如使用退热剂缓解高热。咽痛患者可使用生理盐水漱口或含服西瓜霜润喉片。(2)或者抗病毒治疗:使用抗病毒药物如更昔洛韦、干扰素,早期治疗有助于缓解症状并减少口咽部排毒量。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药物对爱波斯坦-巴尔病毒(EBV)潜伏感染并不总是有效。阿昔洛韦或EB病毒特异性免疫球蛋白也可考虑用于治疗。(3)由于抗生素对病毒感染无效,因此抗生素仅应用于继发细菌感染时。(4)当出现脾破裂时,应立即输血,同时外科手术治疗。(5)对于合并心肌炎、肝炎、溶血性贫血或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
预后:本病为自限性疾病疾病,自然病程约2~4周,少数回复缓慢者可达数约,病死率约1~2%,多由严重并发症所致。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症状和并发症的发展。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预防措施
1.个人卫生:维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是预防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基础。定期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可能被病毒污染的表面后,是降低感染风险的有效手段。
2.避免密切接触:尽量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尤其是避免直接接触他们的唾液。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通过唾液传播,因此减少唾液的传播途径有助于防止病毒的传播。
3.注意食品安全:注意食品的安全性,避免食用生或未熟透的食物,以减少食源性传播的可能性。
4.咽拭子培养:对于发热高、咽痛剧烈的患者,应警惕咽部继发细菌感染。进行咽拭子培养,如果确认有细菌感染,及时使用合适的抗生素治疗。
5.避免过度劳累:由于急性期患者通常感到非常疲劳,因此避免过度劳累,有助于提高免疫力,促进康复。
结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儿童健康的隐形威胁,由爱波斯坦-巴尔病毒引起。该病在急性期表现为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对儿童免疫系统构成挑战。通过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症状和预防的认知。在儿童健康管理中,及时监测、早期诊断和有效预防是关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