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胸是胸膜腔负压被破坏而致使气体散布在肺和胸壁之间。气胸多继发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核等疾病的人群。健康群体中出现的气胸被称为原发性气胸或自发性气胸。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全球性健康问题,发病率为男性约18~28/100000 例/人,女性为1.2~6/100000 例/人。
自发性气胸的易发人群
自发性气胸在年轻人中更为常见,多发生在年轻的瘦高男性及存在肺部疾病的人群。最新研究也表明原发自发性气胸患者中低体重指数(BMI)者较多。
因为瘦高体形青年人群发育生长较快,肺泡上弹力纤维发育不良,肺泡相对弹性较差,很容易出现破裂。同时它的发病与吸烟、受大气环境污染和有气胸家族史等因素有关。许多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并未感到不适,但在某一刻,例如剧烈运动、大声歌唱或深呼吸时,肺部的肺大疱可能会突然破裂,导致气胸的发生,出现突发胸痛,之后可能出现胸闷气短,甚至呼吸困难等症状。对于一部分患者来说,症状可能相对轻微,甚至没有症状,或者仅以轻度咳嗽为唯一症状。从而忽视去医院进一步诊治,随着时间推移肺大疱的破口自行愈合。自发性气胸容易反复出现,故反复出现突发咳嗽,不管剧烈程度都应引起重视,避免气胸进一步加重,如果发作时在攀岩、潜水或驾驶等,后果就不堪想象了。
自发性气胸的治疗
一般大部分首发自发性气胸可自行愈合,发病后主要予以休息、吸氧和止痛。休息可以帮助身体自我修复,吸氧可以提高血液中的氧气含量,止痛则可以帮助患者缓解胸痛。在这种治疗下,肺压缩在30%以内的气胸通常会在一到两周内自行吸收。
肺压缩在30%以上的患者往往症状较重,明显的胸部钝痛,呼吸困难、说话吃力、口唇青紫、大汗,患者会因身体极度缺氧而出现意识不清甚至无意识,对疼痛刺激仅有轻度反应或无反应,呼吸浅而快,可达每分钟30次以上,生命面临危险。这个时候就需要让病人保持冷静,规律地深呼吸,有条件的可以吸氧,同时拨打120急救电话。避免主动的剧烈用力,如剧烈咳嗽、用力排便等,避免胸膜腔进入更多的气体,进一步增大肺压缩比例,从而出现循环系统进一步受影响。
入院后,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及时行胸腔穿刺或胸腔闭式引流排除胸膜腔气体,促进肺复张。随着胸膜腔气体的排除,患者的症状缓解明显,预后较好,有资料显示,70%以上的自发性气胸经过胸腔引流,肺可以在3天内完全复张。但大量资料显示,自发性气胸经保守治疗后的复发率高,在保守治疗成功后1年内约有17%~54%的患者会复发。
欧洲的指南和共识特别强调对自发性气胸患者的处理仅根据患者的症状轻重决定,无论肺压缩的程度如何,如果患者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可只保守观察。我国的胸外科专家共识推荐长于3天仍存在延迟漏气或再次发作的自发性气胸患者应尽早手术。还特别强调医患沟通和知情同意,是否行手术治疗还需在充分考虑患者对复发和运动等心理耐受情况和治愈期望的基础上进行决策。因此,对于首次发作的原发性气胸,建议行胸部高分辨CT扫描。如明确存在肺大疱,需结合患者意愿,可推荐手术治疗。对年轻人好发的原发自发性气胸、术中病灶处理确实者可不做胸膜固定。但由于老年人多为继发性气胸,存在较为严重的基础肺部疾病,为减低术后复发率,对高龄的继发自发性气胸,共识建议术中可附加胸膜固定术、切缘使用垫片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