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类患病症候如何用药?
中医把疾病和用药分为五类,即风、热、湿、燥、寒。这五种类型都会使我们的身体处于失衡状态而患病。那么感染了热症、寒症,如何用药呢?
生活中难免出现感冒的情况,而感冒也有寒热之分,这就决定了我们在用药时,温热、寒凉也有讲究。当身体受了风寒感冒,我们喝一碗生姜红糖水,热汗一出,顿感神清气爽,感冒也自然痊愈。原因就在于,生姜、葱白、红糖等常见食材,属于中药里的“温热”型药材,通过药材的温热特性,来纠偏身体的寒凉属性,从而帮助身体恢复平衡状态,使感冒痊愈。而与温热药材相对的,是寒凉型中药,典型的就是薄荷,薄荷吃在嘴里,丝丝凉凉,当我们身体出现热证的时候,吃薄荷一类的寒凉中药,就能帮助身体纠正热的属性,使身体回到正常值。
说完了热和寒,再说说风、湿、燥,中医讲“春天容易起风,夏天就会炎热,长夏淫雨霏霏产生湿秋天易干而燥,冬天易生寒”,而对于“风”型的疾病,如头痛、皮肤瘙痒、肢体麻木、眩晕等,在用药上就要用能让“风”型的疾病发散的中药,生活中常见的药物就是薄荷、菊花,吃个薄荷糖、喝杯菊花茶,就能够起到“发散”病邪的作用。而对抗“湿”型的疾病,如痰、瘀、滞等,就要用能泻利祛湿、活血化瘀、理气化滞的药物,生活中常见的药物就是冬瓜皮,生活中出现小便不通的情况,用冬瓜皮煮汤就能起到祛湿化瘀、通畅水道的作用。而对抗“燥”型疾病,如干咳、少痰、咽干、皮肤干燥等,就要用能够去除“燥性疾病”的重要,如百合、麦冬、金银花等,将上述食材煲汤、煮粥,都是降燥的不错食用方法。
中药五味如何理解、运用?
中药的运用不仅讲究风、热、燥、湿、寒,还讲究“五味”,即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而依据五味可以治疗不同的疾病。所谓辛,即辣味,辛味的中药具有走窜的作用,即中医所谓的“能散、能行”,这类中药具有发散、行气、活血、开窍、化湿的作用,如生姜、陈皮、桂枝、紫苏等。日常生活中出现风寒感冒、风寒湿痹类疾病,或是出现胸胁胀痛、脘腹胀痛等,可以采用辛味的药材发汗解表、疏肝理气,缓解不适症状;甘,即甜味,中医理论中起到“能补、能和、能缓”的作用,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的作用,如人参、甘草、黄芪、当归等。日常生活中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大便糖稀等症状,服用甘味的中药可以补益脾气、改善脾虚,缓解症状。酸,即酸味或涩味,具有“能收、能涩”的特性,起到收敛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等作用,如五味子、乌梅、山茱萸等。日常生活中,出现食欲不振,可以用酸味的药材健脾开胃、促进食欲,或是出现月经不调,可以用酸味的药材入肝经,以助于调节月经不调,或是多汗、盗汗类疾病,可以用酸味的中药入肝经,起到收敛止汗的作用。不仅如此,酸性中药还对肾虚、尿频等疾病有调节作用;苦,即苦味,苦味具有“能泻、能燥”的特性,具有清热、泻火、泻下、燥湿、降逆的作用,如黄柏、苦参、黄连的中药材。日常生活中出现病毒感染、炎症、支气管类疾病,就可以尝试用苦味的药材调理身体;咸,即咸味,咸味具有“能渗、能利”的特性,具有利水渗湿,通利小便的作用,如牡蛎、鹿茸、海藻等中药材。日常生活中出现大便干燥、排便困难、结缔组织增生疾病、甲状腺肿大等,日常生活中就可以采用咸味的药材来调理身体。
常用中药的小知识有很多,今天仅从中医五类症候、中药五味的角度分析中药常识,其本质就是通过药材的特性与身体患病特点结合运用,做到因病制宜、依药性调节,使身体处于平衡健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