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评估
1.临床表现:因血栓形成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各异。其中最常见的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主要症状是下肢水肿、浅静脉怒张和患肢胀痛。根据不同类型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特点分为:(1)中央型(2)周围型(3)混合型。
2.辅助检查结果:(1)超声多普勒检查;(2)静脉造影;(3)放射性核素检查。
手术疗法
静脉血栓取出术,可直接取栓或用Fogarty导管取栓,常用于下肢深静脉,尤其髂一股静脉血栓形成不超过48h者。对已出现股青肿征象,即使病期较长者,亦应行手术取栓以挽救肢体。术后辅以抗凝、祛聚疗法,防止再发。
术前护理
预防血栓形成:(1)大手术后及长期卧床者,经常做四肢的主动运动,尽可能早下床活动。(2)下肢穿医用弹力袜。(3)避免血液淤滞,避免膝下垫硬枕、过度屈髋及穿紧身衣。
(4)预防静脉管壁受损,保护静脉,避免刺激性药液外渗。(5)早期发现,特别术后、产后病人出现下肢沉重、胀痛应及时就医。(6)根据医嘱使用右旋糖苷、抗血小板凝聚药物、低分子肝素等药物进行预防,对抗血液高凝状态。
非手术治疗护理
1.卧床休息。病人应卧床休息2周,同时抬高患肢20°~30°,但不要过度伸展下肢或在膝下垫枕致膝关节屈曲,以防压迫静脉。
2.饮食护理。宜进低脂、富含纤维素的饮食,保持大便通畅,不穿紧身衣服,以免导致腹内压和静脉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3.肢体护理。手术前病人肢体疼痛可给予止痛剂。嘱咐病人切忌用手按摩患肢,禁止施行对患肢有压迫的检查,以免血栓脱落造成肺动脉栓塞。下地活动时,需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适当压迫浅静脉至少3个月,以促进静脉血回流。若有浅静脉炎症,则应避免过久站立或长距离行走,站立时应不断变换负重肢体,经常以脚尖着地以加强腓肠肌的收缩。
预防并发症
1.预防出血。观察病人有无出血倾向。抗凝药物使用要观察抗凝情况。肝素用药前1h测凝血时间。试管法测凝血时间,超过正常2倍为宜。
2.预防肺栓塞。严密观察病人有无咳嗽、胸闷、胸痛、口唇发绀、咯痰带血等。如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将情况通知医生,让病人立即平卧,避免深呼吸、咳嗽、剧烈翻动,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
术后护理措施
(1)常规护理。(2)体位与活动:抬高患肢,鼓励病人尽早活动。(3)加强观察:患肢远端皮肤温度、色泽、脉搏,有无出血倾向。(4)预防感染:合理应用抗生素。(5)溶栓抗凝治疗的护理:①肝素的应用:控制输液速度,保证剂量准确;因其可引起出血、血小板减少症、骨质疏松症,应定期检测凝血酶原时间。②尿激酶的应用:观察穿刺处有无渗血;插管妥善固定,防止扭曲;控制输液速度,保证剂量准确;每12 h行X线造影,了解血栓溶解情况,调整导管位置。
健康教育
(1)告诫病人要绝对戒烟,防止烟草中尼古丁刺激引起血管收缩。(2)进食低脂、高纤维素饮食,保持大便通畅。(3)适当运动,促进静脉回流。(4)保护静脉:长期静脉输液者,应尽量保护静脉,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5)及时就诊:若突然出现下肢剧烈胀痛、浅静脉曲张伴有发热等,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