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也被称为“手口足综合征”,这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出疹性传染病,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感染最常见。在感染这些病毒后,患儿会出现轻微症状,以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疱疹和全身发热为主要特征。若是不能及时治疗和干预,部分患儿可能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部分患儿的病情进展较快,可能发生死亡。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想要做好手足口病的防护,我们需要先了解其具体的传播途径,结合此做好预防,这样才能够最大化降低感染风险。经观察可发现,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2.1接触传播
这是主要的传播方式,病毒可通过患者的唾液、疱疹液、粪便等传播,若是接触污染日常用品和个人物品,如毛巾、手帕、牙刷、玩具、餐具、床上用品和内衣等会造成间接接触传播。
2.2飞沫传播
已经感染的患儿在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病毒可以通过咽喉分泌物和唾液中的飞沫传播给他人。
2.3粪-口传播
手足口病感染者与隐性感染者都是传染源,会通过粪-口传播。
3、手足口病防护知识请收好!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于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儿童的传染性疾病,有着传染性强的特征,特别是在幼儿园、学校等儿童密集场所容易暴发流行。而且经上述观点的分析可以发现,手足口病虽大多症状轻微,但也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受损等甚至死亡,因此做好防护至关重要。具体的防护措施如下所示:
3.1注意个人卫生
保持良好的手卫生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所以家长们要注意让宝宝做好手卫生。儿童在触摸公共物品后、接触唾液及呼吸道分泌物后、如厕后、进食前要注意洗手。并且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家长和老师要教会宝宝正确的洗手方法,如在洗手时要先浸湿双手,然后打上肥皂或者洗手液,接下来充分揉搓手心、手背、指缝间、手指、虎口处,洗干净后要使用干净的毛巾或者纸巾擦干净。
3.2保持环境卫生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课室和家庭环境卫生,室内常通风,勤晒衣被,定期对讲台、门把手、图书角等清洁消毒。同时家长要注意经常清洁宝宝经常接触的物品,包括奶瓶、玩具、家具把手等。此外,家长要教育宝宝在幼儿园不建议使用他人的水杯、毛巾等个人物品。
3.3注意饮食卫生
日常中要注意使用的水壶及餐具应充分清洗、定期消毒,并且不要让宝宝喝生水、吃生冷食物。同时生活中家长也要让宝宝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适量运动,这样能够提高宝宝的免疫力。
3.4避免接触病人
在防护中还需要注意避免接触患病儿童,并且避免与患病儿童共用餐具、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家长们也要注意,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若是外出后要注意消毒清洁,以减少病菌传播的风险。
3.5接种疫苗
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手足口病和其他相关疾病,也会显著降低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发生风险,建议儿童适龄完成全程接种。
3.6尽早就医
除以上措施外,一些已经感染手足口病的患儿要注意尽早就医,以降低这一疾病的危害。经过上述分析可发现,手足口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臀部出现皮疹、疱疹等症状,伴有咳嗽、流涕、食欲缺乏等,在出现这些症状后需要尽早就医检查。
总的来说,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较多,所以在生活中家长以及幼儿园应注重以上防护措施的落实,以降低手足口病的传播风险,从而保护儿童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