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高血压药物的副作用:了解与防范
2024-04-09 20:09:53
作者:李雄
作者单位:河池市宜州区人民医院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的患病率居高不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长期高于正常水平,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如心脏病、中风、肾脏疾病等。为了控制高血压,患者通常需要长期服用降压药物。然而,任何药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降压药物也不例外。本文将详细介绍高血压药物的常见副作用,以及如何预防和应对这些副作用。

一、高血压药物的常见副作用

低血压:低血压是高血压药物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副作用之一。当降压药物导致血压下降幅度过大,有时甚至可能低于正常范围,就会引发低血压症状。常见的低血压症状包括头晕、乏力、晕厥等。特别是对于老年人、身体虚弱的人来说,更容易出现低血压症状。

性功能异常:一些高血压药物可能导致性功能异常,如性欲减退、勃起困难等。这些副作用可能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干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降压药可能导致干咳。这种干咳通常在用药后数周至数月内出现,有时甚至可能导致慢性咳嗽。

电解质紊乱:利尿剂类降压药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钠等。这些电解质紊乱可能导致心律失常、肌肉无力等症状。

过敏反应:对某些降压药物成分过敏的人群可能出现皮疹、呼吸困难等症状。过敏反应可能危及生命,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就医。

二、如何防范高血压药物的副作用

1. 遵医嘱用药

患者应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按照规定的剂量和时间服用药物。不要随意更改药物剂量或停药,以免影响治疗效果或增加副作用的发生。同时,定期进行血压监测,确保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2. 定期检查

患者应定期进行身体检查,监测血压及相关生化指标。这有助于及时发现潜在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和治疗。

3. 注意自身反应

在使用降压药物治疗过程中,患者应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反应。如出现任何不适症状,如低血压、性功能异常、干咳、电解质紊乱等,应及时告知医生。这有助于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或减轻副作用的发生。

4. 生活方式调整

除了药物治疗外,患者还应积极调整生活方式,以增强身体对药物的耐受性。保持健康饮食、适度运动、控制体重、减少精神压力等都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副作用的发生。此外,戒烟限酒也有助于减轻高血压症状和预防并发症。

5. 避免自行购药或更换药物

未经医生指导,患者应避免自行购药或更换药物。对于一些轻微的症状或不良反应,患者可能希望自行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然而,这种做法可能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或副作用加重。因此,患者应与医生进行充分沟通,了解自己的治疗方案和潜在的副作用,以便作出明智的决策。同时,患者还应了解药物的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三、应对副作用的措施

1. 低血压

对于低血压症状,患者应采取平躺姿势,抬高双腿,以增加血液回流心脏,缓解症状。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避免突然站立或进行剧烈运动,以免导致晕厥。如低血压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应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其他药物。

2. 性功能异常

对于性功能异常,患者可考虑与医生沟通,调整药物或采用其他治疗方法。心理治疗、性健康咨询及药物治疗等方法有助于改善性功能异常。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也有助于提高性功能。

3. 干咳

如因ACEI类药物引发干咳,可在医生指导下考虑更换其他降压药。如干咳严重,可适当使用止咳药物缓解症状。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环境湿度也有助于缓解干咳。

4. 电解质紊乱

出现电解质紊乱症状时,应及时补充相关电解质,如钾、钠等。在饮食上,可适当增加富含电解质的食物,如香蕉、海带等。如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应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其他药物。

5. 过敏反应

如出现过敏症状,应立即停止用药并就医。在就医前,应记录过敏反应的症状和时间,以及所使用的药物名称和剂量,以便医生更好地了解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四、总结

高血压药物的副作用虽然存在,但通过了解和防范措施,患者可以有效地减少副作用的发生和减轻症状。在接受药物治疗时,患者应保持与医生的良好沟通,定期进行身体检查,注意自身反应,并采取必要的生活方式调整。同时,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自行购药或更换药物,以确保高血压药物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