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高血压知识你知道多少
2023-08-01 10:40:51
作者:唐宗宝
作者单位:彭州市天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科

高血压是造成心梗、脑梗、肾衰的危险因素,60%以上的冠心病患者,80%以上脑梗患者,90%以上的脑出血患者都有高血压的情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高血压是人类健康最主要的杀手。那么,面对身边日益增多的高血压患者,我们应该对高血压的知识进行一个全面地了解,这样才能够及早识别,及早治疗。

高血压的常见症状

头痛:高血压患者常常出现头痛,尤其是在早晨起床时;

眩晕:高血压患者可能会出现眩晕、头晕、耳鸣等症状;

心悸:高血压患者可能会感到心悸、心跳加快等症状;

呼吸困难:高血压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气促等症状;

视力模糊:高血压患者可能会出现视力模糊、眼花等症状;

肾损害:高血压患者可能会出现肾损害,如尿量减少、尿液中出现蛋白质等症状;

胸痛:高血压患者可能会出现胸痛、胸闷等症状;

鼻出血:高血压患者可能会出现鼻出血等症状。需要注意的是,高血压的症状并不明显,有些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因此建议定期进行血压监测。

高血压的病因

遗传因素:高血压有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高血压病史,个体患高血压的风险会增加;

生活方式:不良的生活方式也是高血压的重要病因,如高盐饮食、缺乏运动、肥胖、吸烟、饮酒等;

神经内分泌因素:交感神经兴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等因素都会导致高血压;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是高血压的病因之一,如气温、气压、空气污染等。

其他疾病:一些疾病也会导致高血压,如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心血管疾病等。总之,高血压的病因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考虑个体的遗传、生活方式、环境、疾病等因素。

高血压的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是高血压治疗的重要措施,如减少盐的摄入、增加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体重等;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高血压治疗的主要手段,包括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ACE抑制剂、ARB等药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难以控制的高血压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如肾动脉成形术、肾上腺切除术等;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高血压的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推拿等,可以缓解症状、调节身体机能。需要注意的是,高血压治疗需要长期坚持,患者需要定期复诊,遵守医生的治疗方案,同时注意生活方式的改变,以达到控制血压的目的。

高血压患者日常注意事项

饮食方面

控制钠盐摄入量:高血压患者应该限制钠盐的摄入量,每天的摄入量不应超过6克;

多吃蔬菜水果: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降低血压;

适量摄入蛋白质:高血压患者应该适量摄入蛋白质,但要避免过多摄入红肉和脂肪;

控制饮酒:饮酒会导致血压升高,高血压患者应该控制饮酒量或者戒酒;

避免过多的咖啡因:咖啡因会导致血压升高,高血压患者应该避免过多的咖啡因摄入;

控制烹调方法:高血压患者应该避免过多地进食油炸和烤制食品,可以选择蒸、煮、炖等健康的烹调方法;

定时进食:高血压患者应该定时进食,避免过度饥饿或过度饱食;

避免过度食用甜食:过度食用甜食会导致血糖升高,进而影响血压;

控制总能量摄入:高血压患者应该控制总能量摄入,避免过度肥胖。

其他方面

高血压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血压测量和随访,以控制血压并预防并发症。以下是相关注意事项:

血压测量:高血压患者应该每天定时测量血压,建议在早晨和晚上各测量一次,每次测量至少连续测量两次,记录最后一次的测量结果,测量时要使用正确的测量方法,如坐姿、松弛、不说话、不吸烟、不喝咖啡等,以确保测量结果准确可靠;

随访频率:高血压患者应该每3~6个月进行一次随访,包括血压测量、身体检查、药物治疗效果评估等;

药物治疗:高血压患者应该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药物治疗,定期复查血压和药物副作用。

生活方式干预:高血压患者应该注意饮食、运动、戒烟限酒等生活方式干预,以帮助控制血压;

并发症筛查:高血压患者应该定期进行并发症筛查,如心脏病、肾脏病、脑血管病等。

注意心理健康:高血压患者应该注意心理健康,避免情绪波动和压力过大,以减轻血压的影响。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