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献血浆知识你知道多少?
2024-04-17 16:55:12
作者:张丽群
作者单位: 广西钟山光明单采血浆有限公司

什么是单采血浆?

单采血浆是在无菌、密闭、洁净的系统内,把人体的血液经过离心分离出血浆成分,再将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输回人体内的过程。单采血浆与献全血的性质一样,对人的身体无什么害处,还能刺激体积血液再造,适量献血浆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降低血脂,对身体是有很大益处的。

哪类人群适合献血浆?

1.年龄在18~55周岁、体重符合要求(男性100斤以上,女性90斤以上)且身体健康的人群。

2.无传染性疾病,如艾滋病、梅毒、乙肝等,以及无贫血症状、肝功能正常、无血液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的人群。

另外,一些曾经确诊感染过新型冠状病毒并已康复的人群,在病愈两周后(至少一周以上),如果身体状况良好,也可以捐献血浆。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康复者本身患有其他疾病,如心血管或者其他传染病等,在采集血浆时就需要进行一些病例和病史的询问,以及体检等,以确保符合献浆标准。

献血浆前要注意哪些问题?

1.要做常规的身体检查:在献血浆前,通常会进行一些基本的身体检查,如体温、脉搏、血压、心电图和胸片等,以确保献血浆者的身体状况适宜献血浆。如果有任何异常症状体征,可能会被暂时拒绝献血浆。

2.献血浆前的饮食要求:献血浆前一天和献血浆当天,应避免食用过于油腻和高蛋白的食物,如肥肉、鱼、虾等。这些食物可能会导致血液浓稠浑浊,影响血液质量。同时,献血浆前应保持清淡饮食,避免饮酒和吸烟。

3.补充充足的水分:献血浆前应确保充足的水分摄入,以保持血液的正常流动性。避免在献血浆前过度饮水,以免稀释血液。

4.保持充足的睡眠:献血浆前应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这样可以确保身体和心理状态都处于最佳状态。

5.提前了解献血浆的流程:在献血浆前,了解献血浆的整个流程和注意事项,可以帮助献血浆者更好地配合工作人员,确保献血浆过程的顺利进行。

献血浆还需考虑的十要素

请注意,以上只是一般情况下的适宜献血浆人群,具体情况还需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当地的献血浆规定来确定。在献血浆前,需经过专业的医疗人员体检,以确保自己的健康状况适合献血浆。除了上述提到的基本条件和人群,还有一些额外的注意事项和考虑因素:

1.稳定的心理状态:献血浆者应该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没有过度的紧张、焦虑或恐惧。这些情绪可能会影响献血浆过程,甚至可能对献血浆者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2.良好的生活习惯:献血浆者应该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包括良好的饮食、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运动。这些习惯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从而确保血液的质量。

3.避免使用影响血浆成分的药物:如果献血浆者正在服用某些药物,特别是可能影响血液成分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抗生素等,最好在献血前咨询医生或药师的意见。

4.避免剧烈运动:献血浆后的一两天内,避免进行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以免加重身体负担。

5.注意创口护理:献血浆后,穿刺部位可能会有轻微的疼痛和瘀血。避免触摸或摩擦该部位,以防感染。

6.关注身体状况:如果在献血浆后出现任何不适,如头晕、乏力、持续发热等,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献血史。

7.遵循医生建议:如果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建议,应咨询医生或献血中心的工作人员。

8.第二次献血浆间隔时间:两次献血浆之间的时间间隔也是需要考虑的。一般来说,两次献血浆之间的间隔时间至少应为14天,捐献了血浆间隔14天后才能献全血,献了全血必须满了三个月才能献血浆。

9.献血浆次数:虽然献血浆对身体健康的人来说通常是安全的,因此,献血浆者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前来捐献血浆,国家规定一年捐献血浆次数不能超过24次。

10.适当补充营养:献血浆后,身体需要几天的时间来恢复。因此,献血者可以适当增加营养摄入,如多吃富含铁质、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以帮助身体尽快恢复。

总之,捐献血浆是一项利国利民又利己的社会公益活动,但并非所有人都适合献血浆。在决定献血浆前,献血浆者应该充分了解献血浆的相关知识,评估自己的身体状况,并通过专业医疗人员的体检。同时,献血浆者也应该遵守当地的献血浆规定,确保献血浆过程的安全和有效。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