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肠化生真的很可怕吗
2023-08-02 16:28:20
作者:王娜
作者单位: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胃黏膜肠化生是胃上皮细胞被肠型细胞取代的过程,该病属于胃癌的癌前病变,具有一定的癌变风险。我们在临床上常会见到该疾病患者来就诊时会焦虑地询问“医生,我的胃出现肠化生了。是不是就快变成胃癌了?”本文将为大众简要介绍肠化生的诱因、癌变风险及治疗方法,旨在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和看待该疾病。

肠化生的诱因

虽然肠化生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是可以确定其发生与以下因素相关:首先,最常见的是幽门螺杆菌感染,通过碳13/碳14尿素呼气实验即可明确是否存在该病菌感染,在感染该菌后不但可诱发肠化生,还可促进其向胃癌进展:其次,胆汁反流也可以通过引起胃黏膜组织学病变诱导肠化生发生,这部分患者一般通过问诊便可进行判断: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如过度进食高盐饮食、富含亚硝酸盐类食物、腌制或熏制食物及加工肉制品等也是该病的重要诱因:此外,吸烟、饮酒、年龄和性别、存在胃癌家族史等也被证实与该病的发生相关。

肠化生的癌变风险

肠型胃癌的经典癌变过程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可见肠化生是肠型胃癌发生的关键环节。萎缩和肠化生的严重程度与胃癌发生之间存在相关性,处于OLGIMIII/V期的中重度肠化生患者胃癌发生风险显著升高。据统计,肠化生的胃癌年发病率为0.25%,且伴有胃黏膜广泛萎缩者则具有更高的癌变风险。此外,不同肠化生分型的胃癌发生风险也存在着差异。根据组织病理学特征,其可分为完全型肠化生和不完全型肠化生。而按照分泌的粘蛋白差异则可分为I型、I型和I型。与完全型肠化生相比,不完全型肠化生具有更高的胃癌发生风险。与|型和I型肠化生相较,III型肠化生更易进展至胃癌。因此,并不是所有肠化生都会进展至肿瘤,那么我们也不需要对其过度的担忧。

肠化生的治疗

如前所述,肠化生有多种诱因,那么针对不同的诱因就有不同的治疗手段。对于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建议积极进行根除治疗据报道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使胃癌发生风险降低一半左右。目前推荐含铋剂的四联疗法作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主要治疗方案,并要注意在治疗结束后1个月进行复查。胆汁反流者则需通过控制胆汁反流、中和胆汁、保护胃黏膜来减少胆汁对胃黏膜的损伤,如睡觉时抬高床头、少进食油腻食物、使用抑酸剂、促胃肠动力药等。对于已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后的患者使用塞来昔布也会有一定的改善作用。除此之外,一些中成药(胃复春、摩罗丹)被证实对该病具有减轻甚至是逆转的效果。叶酸、维生素及胃黏膜保护剂等对于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也有一定的疗效。然而,对于此疾病来说,并不是只要吃药治疗就万事大吉了,坚持治疗后的随访也同样重要。对于存在胃癌家族史或顽固性幽门螺杆菌感染,且胃黏膜单一部位发生肠化生的患者来说,建议每3年要复查一次胃镜;对于伴有轻中度萎缩性胃炎的肠化生患者,需要每2~3年复查一次胃镜:对于伴有全胃重度萎缩性胃炎的肠化生患者,则建议每1~2年进行一次高清胃镜检查。虽然存在胃黏膜单一部位发生肠化生的患者也有潜在的胃癌发生风险,但因其发生概率较低并不需要进行定期监测。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