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疼痛明显增加,活动范围缩小,活动度下降,可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并发症。因此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可以促进患者关节活动度及肌力的恢复,使患者尽早下床活动;避免了长期卧床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影响。这对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促进疾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对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可采用“3+2”的模式:“3”是指在术后3天、术后2周、术后3个月;“2”是指在术后2周、术后3个月。
一、早期坐起训练
术后第一天,患者即可进行坐起训练。坐起时患者应保持上身直立,患腿平放在床上,膝关节屈曲90°,足跟离床面30~40 cm。家属在旁协助,先让患者的下肢伸直,然后慢慢向前弯曲膝关节至90°位置,再将患肢向后伸直,并尽力使足跟离开床面,以增加患肢的稳定性。
待患者坐稳后,可扶其双腿于床边站立片刻。站立时要注意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待患者慢慢适应了坐位以后,可以让患者坐在床边,以下肢为支点进行坐位平衡训练。开始时可以扶着患者的躯干或下肢坐在床上;待患者逐渐适应后就可以在患侧大腿下垫一软枕,练习患肢站立平衡。练习时应循序渐进、逐渐增加难度。每1~2天练习一次。
二、床上翻身训练
1.翻身训练开始时,护士指导患者双下肢自然伸直,采用足尖着地的方式进行翻身。
2.护士帮助患者翻身时,嘱患者双下肢自然伸直,双手扶床架或靠背,并在其协助下缓慢地将患肢放平,直到双下肢完全平放在床上。护士还应指导患者在床上坐起,双手扶床两侧栏杆站立,并同时将患肢放下。
3.经过1~2次的训练后,可以在床尾放置一个小枕头或折叠式小床,让患者逐渐从仰卧位转变为侧卧位。
4.如患者不能自行完成翻身动作或翻身后出现下肢痉挛、疼痛等症状时,护士应帮助其翻身。护士帮助患者翻身时应先让患者患侧上肢在上,再慢慢向对侧翻身;如遇有分泌物或大便失禁时应先清洁后再进行翻身。
三、下肢主动运动训练
1.股四头肌训练:仰卧位,双侧大腿伸直,大腿肌肉用力收缩,坚持5~10秒后放松,反复20次。
2.腘绳肌训练:仰卧位,双侧小腿屈曲90°,脚尖朝上。坚持5~10秒后放松,反复20次。
3.小腿三头肌训练:仰卧位,双侧小腿伸直。
四、髋关节被动活动训练
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肢通常处于屈曲状态,其关节的活动范围受到限制,需要在术后2周内,进行髋关节的被动运动。
1.外展:仰卧位,患肢置于床上或大腿上,医生指导下进行外展运动,直至髋关节能完全伸直,再开始其他方向活动。外展时应缓慢进行,防止外翻过大。
2.内收:患者仰卧位,下肢自然伸直,医生指导下进行内收运动。内收时应缓慢进行,防止发生关节半脱位。
注意在外展过程中不要发生屈曲畸形。
五、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
股四头肌是髋关节周围的主要肌群之一,在髋关节置换术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可以促进股四头肌及小腿肌肉力量的恢复,进而促进患肢的运动功能恢复。
患者仰卧位,健侧下肢置于床上,患侧下肢向下伸直,以脚趾为支点,用力将小腿抬离床面,保持3~5秒后放松;再以脚趾为支点,用力将小腿抬离床面,保持3~5秒后放松。
1、每天2次,每次5~10分钟;
2、可将健侧腿抬高至与床面垂直的角度;
3、抬高下肢时应保持上肢固定不动,避免因下肢下垂而引起静脉回流障碍;
4、每条腿5~10次/天;
5、训练时应注意避免肌肉收缩过猛。
以上动作都要在患肢不疼痛的情况下进行。如果患肢酸胀或疼痛明显则停止训练。在恢复期间应避免患肢过度负重或长时间的不正确姿势。
当患者病情稳定后,可开始负重训练。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原则;
注意活动范围不要过大;
若患者患肢酸胀、疼痛明显时应立即停止运动;
若患者膝关节出现明显肿胀、发热、疼痛时应及时就医。
六、髋关节周围肌群的等长收缩锻炼
1.患者取仰卧位,患肢与床面呈45°角,患侧大腿在上,健侧腿在下。
2.健侧腿向外旋至最大幅度,然后伸直膝关节。保持此姿势30秒,然后缓慢地还原。
4.患者仰卧位,患侧腿伸直并保持伸直,健侧腿屈曲并向内收至最大幅度。
七、练习走路,在病房环境下练习上下楼梯等活动。
患者术后早期活动能力较差,建议先在病床上做一些简单的活动,待手术后的1个月内逐步增加活动度。
如果患者已经恢复到手术前的日常生活能力,则可以逐渐增加活动量,增加髋关节及周围肌肉的力量和耐力,并逐渐恢复正常运动功能。
患者在进行康复训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不能操之过急,应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以防止运动损伤。
2、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关节过度负重及过度扭转。
3、在康复训练时,注意保护患者的膝关节;若患者在术后2周内出现膝关节疼痛不适,应立即停止训练。
4、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注意防止意外受伤,如患者发生跌倒或骨折等意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