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水谷,胃主受纳腐熟,脾升胃降,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输布。脾胃功能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人体生命的盛衰:脾胃功能好,则人体营养充足,气血旺盛,体格健壮;脾胃虚弱,则受纳运输水谷失职,人体所需营养不足,以至身体羸弱、疾病丛生,进而影响健康。那么,从中医的角度该如何调理脾胃呢?具体有哪些方式方法呢?下文为你介绍5种中医疗法,帮助你调理脾胃,拥有健康的身体。
一、脾胃失调的因素
脾胃失调与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及不健康的生活状态有很大的关系,生活方式,工作压力导致人体处于过度疲劳状态,容易出现食欲不振、反酸、恶心、嗳气、腹胀、腹泻等症状。会导致患者营养吸收不良,严重者还会出现体型消瘦、面色苍白、浑身乏力等症状。中医辨证,可以分为脾胃虚弱、脾胃虚寒、肝气乘脾、胃阴不足及脾胃湿热等症状。
二、5个中医方法调理脾胃
1.饮食调理
“寓医于食、药借食力、食助药威”食疗具有长期性和方便可行性。脾胃虚弱患者应多食用薏米、小米、山药、莲子、香菇等补益脾胃的食物;脾胃虚寒患者应食用羊肉、牛肉、胡椒等温热补气类食物;脾胃湿热患者应多食用莲藕、苦菜、冬瓜等缓解湿热类食物;胃阴不足患者应多食用百合、鸭肉等滋补胃阴类食物。
2.药物调理
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者属脾胃虚弱,应服用人参健脾丸、参苓白术散等中成药物,或者服用六君子汤等中药调理脾胃;肢冷便溏者属脾胃虚寒,应服用理中丸等中成药,或者服用香砂六君子汤等具有温中散寒作用的中药汤剂;烦热口渴者属脾胃湿热,应服用甘露消毒丹、牛黄清胃等清热利湿的中成药物,达到宽胸理气、调和脾胃的目的: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者属胃阴不足患者应服用玉女煎、益胃汤等滋养胃阴的中成药物。
3.情绪理疗
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气横逆犯脾胃,导致脾胃失调。心情的变化也会引起脾胃的健康,过度思虑会引发对脾胃的运化,要及时保持良好情绪,进行自我意识的调节,保持心情的稳定,减少过度劳累悲伤等。
3.中医理疗
“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脾胃失调的患者可配合传统的理疗方法,达到康复的目的。如:穴位按摩、艾灸、拔罐等等,此类中医治疗方式均是通过对经络腧穴的刺激,达到健脾益胃的疗效,进而改善患者脾胃失调症状,帮助患者平衡脾胃。其中艾灸疗法,是通过各种灸治工具,以艾绒作灸料,达到温经通络、祛湿逐寒防病保健的作用。常取神阙、中脘、脾俞、足三里及关元等穴位进行艾灸治疗。除此之外可进行穴位按摩,按揉内关穴,能够养阴益气、宽胸理气、调和脾胃。此外,拔罐也是简便易行的中医疗法,其是在特定的穴位上施加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体表,产生刺激,使皮肤充血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而对于脾胃失调者来说,通过拔罐能够促进脾胃的血液循环,强化脾胃功能,改善消化不良现象,缓解胃痛及腹胀症状。要注意的是,拔罐理疗必须注意安全及卫生,避免由于操作不当带来不必要的损伤,如:皮肤感染、破损、烧伤等严重的并发症。
5.运动调理
适当的体育运动能够从根源上调节脾胃改善消化、吸收功能,提高身体素质。原因是脾主四末,脾胃与四肢运动有着紧密的联系,脾胃不好患者通过有效的四肢运动,能够明显改善脾胃失衡症状,如:适当运动加快胃肠蠕动,饭量见长增强食欲。因此,脾胃不好患者应适当增加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强化个人体质,还能够改善脾胃失调症状。如:每日定期进行有氧运动,慢跑、太极、瑜伽、骑行、打羽毛球等等。
小结
以上便是中医调理脾胃失调的方式,其中包含:饮食调理、中药调理、情绪调理、理疗调理、运动调理。当然还有更多的中医治疗方法,等着你我来探寻。可见,中医治疗脾胃的强大作用。脾胃不好的朋友遵循上述方法,基本可以将脾胃失衡症状调理过来。但是,也要做到科学治疗、长期坚持,避免盲目跟风或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