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信息化时代病案质量管理的主要问题
中国医院学会病案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曾提出,对临床医生进行学历教育,对各级医疗机构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对病案信息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对病历编码的准确性进行评估,这四个方面都是影响目前病案管理质量的主要因素,也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2020年的“国考”,是继2019年的“国考”之后,又一次将二级公立医院纳入其中,当时国家病案管理中心曾组织专家调查4000余家二三级公立医院首页数据质量。一是临床医师和编码员对主要诊断的填写原则没有把握,主要诊断的填写与编码有误,主要诊断与主要手术不符等。二是一些医院主要诊断名称和编码不符,没有采用国家统一的《国家临床版疾病分类代码》执行编码,且编码过于笼统,不符合临床诊断标准。三是部分医院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在医院质量监控系统(HQMS)平台数据上传过程中存在漏传、误传等问题。
2. 提升病案管理质量的有效方法
2.1 规范填写病案首页
在病案首页填写中,临床医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病案首页填写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是否纳入病历的合理性。如果病案首页资料有误,则所有以病案首页资料为基础的资料分析均属无效。病案首页应能够真实地反映临床诊疗的全过程,是医院对住院病历进行登记、分类、复查等工作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主要诊断与次要诊断的填写与选择、手术与手术操作的填写等,是医疗质量管理、医保结算清单中诊疗信息的重要来源。一旦发生因首页不合格而不合理纳入患者,则会造成医疗保险无法支付,造成医院的经济损失;严重的话,可能会出现多岂非主观医疗保险欺诈行为,导致处罚。这对客观评价医疗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医院可定期对病案首页书写质量进行培训,使每一位医务人员都能意识到病案是病人诊疗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信息,对病案首页的各项填写规范和要求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为新入职医生、规培医师、实习医生和进修医生进行岗前培训,从源头上提升病案首页书写质量,加强对临床医生的指导和监督,保证病案首页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提高病案管理人员从数据分析和利用角度对病案首页数据质量进行审核的能力。
2.2 建立全院共识
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主诊断编码信息对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性,以提高主诊断编码准确率为目标,通过召开各类动员大会、共识会议等形式,形成全院共识。建立以病案科和信息科为核心的多部门协作小组,加强病案学科建设和专业人员培训,提高编码质量。建立切实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建立和发挥病案管理委员会的作用,建立多部门合作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病案首页规范填写技术导则。
2.3 形成病案全流程管理机制
全流程管理是以过程为主线进行管理的一种方法.该管理机制是通过过程分析诊断、流程重组优化、流程执行固化等方式,并结合企业自身管理目标而形成的。病案全流程管理是指病历送到病案科后,经过病案科流通的各个环节,进行流转管理,确定每一个环节的工作重点,确定每一个环节的工作范围,形成一套完整的病案管理体系。为了让管理人员不会迷路,在流程追溯管理过程中,必须准确定位每一张病历的唯一身份标识,利用条形码技术将病历管理的各个环节串联起来,为每一张病历制作一张“条形码身份证”。主要的工作流程包括签收、整理、质量控制、编目、影像化、装箱、封存、出库、入库,借阅和归档等各个过程。
2.4 优化绩效考核
目前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医院的绩效评估应该从结果和行为两方面入手,用科学的方法,结合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行为等,定期、定量、定性地对医院的经营效益、经营状况、经营者绩效等方面进行考核,并对考核的各项指标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优化。对绩效考核模型进行优化,要使考核的各项指标都符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同时还要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和量化,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医院的绩效考核进行细化、量化,并结合过去的考核数据,对评价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模型。数据质量的提高是医院绩效考核的基础,医院要建立起首页数据填报质量长效管理机制,提高数据填报质量,对各方面的责任进行明确,对各部门进行全程质控,形成一种全医院对此高度重视的工作氛围,让医院各科室通力合作,共同达到提升病案管理水平、提升医院精细化管理水平的终极目的。
结束语
病案管理涉及许多具体的制度和管理办法,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所有的管理工作,都要靠人来完成,只有将法术势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把病案流程管理好,达到良性循环的目的。病案质量管理是医院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抓手,是实现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为此医院应积极探索有效的病案质量管理方法,以提高病案管理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