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科普
2024-04-12 10:03:09
作者:吕彦兴
作者单位: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柳州医院

新生儿黄疸是指在新生儿期间婴儿皮肤和眼白部位出现变黄的现象,这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临床问题之一。黄疸是因为体内的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导致的,胆红素具有一定的神经毒性。当黄疸症状没有得到及时处理,病情加重会导致新生儿的中枢神经系统方面的问题,轻度黄疸是比较常见的生理现象,不需要进行治疗。但是重度黄疸需要进一步评估和治疗。

一、新生儿黄疸的病因

1.生理性黄疸的病因:①胎儿的红细胞数量过多且寿命短,出生后红细胞破坏增加导致胆红素生成过多。②血浆血蛋白结合胆红素的能力欠佳。③刚出生的新生儿可能会存在程度不一的酸中毒,导致胆红素和血蛋白的结合,胎龄越小的新生儿,体内血蛋白含量越低,所以结合胆红素的数量也很少。④肝细胞处理胆红素的能力较差。⑤新生儿在出生时肝细胞里相关蛋白含量较微,没法及时处理体内生成的胆红素。早产儿这一问题会更加严重一些,会出现暂时性肝内胆汁淤积,从而体内的胆红素增高。⑥胆红素重吸收增加。

2.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体内的红细胞过多和肠肝循环增加,会导致体内的胆红素增加,从而会导致很多新生儿相关疾病,如新生儿溶血病、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败血症等。

3.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肝细胞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的能力出现问题,导致血清中的非结合胆红素含量增加,常见的疾病有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

4.胆汁排泄障碍。胆汁排泄障碍和肝细胞排泄以及胆红素障碍、胆管受阻都会导致结合胆红素升高。会导致新生儿容易患新生儿肝炎综合征、先天性代谢缺陷病。

二、如何区分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1.生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一般情况良好,属于医学上常见的临床症状,一般足月儿在出生2~3天以后就会出现黄疸,4~5天内会达到高峰,5~7天内会自行消退,最迟一般不会超过2周就会痊愈,黄疸程度不严重,且先发于面部,颈部、巩膜,后发躯干或者四肢,且新生儿的粪便呈现黄色,此时血清胆红素升高,但小于85umol/L或者每小时小于0.85umol/L。

2.病理性黄疸。好发于新生儿出生后的24小时内,黄疸的程度较轻,血清胆红素大于205.2-265.5umol/L,或者每日呈现上升超过85umol/L,且持续时间加长,足月儿持续在2周以上,而早产儿持续在四周以上,且黄疸具有顽固性,不易根治,会退而复现,血清结合胆红素大于34umol/L,且新生儿一般伴随吐奶、发热、抽搐、大便发白等症状,如果胆红素急剧上升,进入脑细胞后,会损伤神经系统,严重会导致新生儿出现智力障碍、听力障碍、脑瘫等问题。

3.母乳性新生儿黄疸:母乳性黄疸的概率为1%,如果新生儿的生理性黄疸一直持续不退,但是身体状态良好,可以考虑是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的症状较轻,可以继续吃母乳。如果问题较严重,需要暂停食用母乳,等到黄疸减轻后恢复母乳喂养。

三、新生儿黄疸的治疗

1.生理性黄疸一般不需要进行治疗,加强喂养,保证排便通畅,一般持续在5~6天以后,进行密切观察,就会自行消退。

2.对于病理性黄疸,需要联合光、药物进行治疗,明确引起黄疸的原发病,并根据原发病进行治疗。

3.光疗。使用蓝光照射治疗,促进结合胆泄,使用连续照射的方法,在光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变化。

4.药物治疗。输注免球蛋白治疗因为血型不合溶血而引起的高胆红素血症,有部分患者会出现过敏、皮、发热等不良症状。同时可以补充血蛋白结合游离胆红素,用来降低血液中的红素水平,如果新生儿白蛋白水平正常,不建议使用血蛋白。使用苯巴比来导致肝酶活性,促进肝脏对非结合胆红素的代谢,会出现嗜睡等不良反应。

5.换血疗法。一般用于重症新生儿溶血或者严重败血症等疾病。

6.中医治疗。医生进行紧急问诊后,可以指导家属给患儿服用茵栀黄治疗。

综上所述,新生儿黄疸有多种发病原因,生理性黄疸一般不需要过多治疗,加强关注即可,病理性黄疸需要根据发病原因具体进行治疗。在妈妈出院之前,可以先观察新生儿黄疸发生的具体的部位,如果出现黄疸的部位越来越多,需要及时就医,如果黄疸部位慢慢消退,就不需要进行就医。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