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关于骨质疏松那些事儿
2024-04-17 11:08:45
作者:盛昭
作者单位: 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 内分泌科

骨质疏松症是最常见的骨骼疾病,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代谢性骨病。其特征是强度的下降和骨折风险增加。

骨质疏松症的类型

骨质疏松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和青少年特发性低骨量/骨质疏松症,其中最常见的类型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占80%以上,多发生在绝经后5~10年内,其发病与雌激素缺乏直接相关;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多发生在70岁以后;特发性骨质疏松症是指发生在青少年的病因不明的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可以明确找到病因,包括内分泌代谢病、结缔组织病、肾脏疾病、消化道疾病和药物所致者多见。

骨质疏松症的危害

骨质疏松症增加了骨折的风险,尤其是在老年人群中。即使是轻微的摔倒或受伤也可能导致骨折,这对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造成严重影响。此外,骨质疏松症还会导致身高减少、背部弯曲等身体畸形,影响患者的自信心和独立性。

除了对个体健康的影响外,骨质疏松症还对社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负担。骨折的治疗和康复需要大量的医疗资源和费用,并且还会对患者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产生长期影响。

骨质疏松的产生因素

骨骼是由矿物质和蛋白质构成,负责支撑身体、运动、保护内脏并存储矿物质。骨质疏松症发生时,骨密度降低,骨骼变得疏松多孔,容易断裂。原发性骨质疏松是一种受多重危险因素影响的复杂疾病,包括遗传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骨质疏松的所有因素分为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前者包括吸烟、饮酒过度、药物、体力活动不足、钙和维生素D缺乏、性激素缺乏及低体重等;后者主要是种族、老年化、女性绝经、脆性骨折家族史。

如何预防骨质疏松

预防骨质疏松是抗击骨质疏松症的第一步,预防措施包括:

1.增加钙的摄入:成人每天钙推荐摄入量是800mg(元素钙),50岁及以上人群每天推荐钙摄入量为1000~1200mg,且最好通过饮食摄入获得,当食物中钙摄入不足时,可给予钙剂补充。中国人每天从饮食中获取的元素钙约400mg,故可每天口服500~600mg元素钙。富含钙的食物有各种奶制品包括牛奶、酸奶、奶酪,豆腐、鱼类(如鲑鱼和沙丁鱼)、坚果(如杏仁和花生)、绿叶蔬菜(如菠菜和羽衣甘蓝)等都是富含钙的食物。

2.补充维生素D:充足的维生素D可增加肠钙吸收、促进骨骼矿化、有助于保持肌力、改善平衡能力和降低跌倒风险。维生素D的每天推荐摄入剂量为800~1000IU。鱼肝油、鱼类(如鲑鱼和金枪鱼)、蛋黄、奶制品等都是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可以将牛奶或酸奶作为每天的饮品,早餐时摄入含有鱼肝油或鱼类的食品或者在烹饪中使用豆腐、鱼类和坚果、蛋黄,同时也可以添加在在蔬菜沙拉中,另外可以选择添加维生素D的奶制品。若日照充足,皮肤可以合成足够的维生素D,缺乏阳光照射时,明日摄入维生素D35ug(200U)即可满足生理需要。吸收情况也会影响它们的效用,为了促进钙和维生素D的吸收,应避免与含有咖啡因或草酸的食物一起摄入钙,因为它们可能会干扰钙的吸收。建议在摄入维生素D时,可以搭配脂肪类食物,因为维生素D是脂溶性的。为了促进皮肤通过阳光合成维生素D,建议在阳光充足的时候户外活动,注意不能涂抹防晒霜或者衣帽严格防晒。如果饮食中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不足,或者确实有骨质疏松危险因素或确诊为骨质疏松症的人们需要额外服用补充剂。但在使用补充剂之前,应咨询医生的建议。总之,通过合理的饮食和补充,可以增加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和吸收,从而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症。

3.进行体力活动: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可以促进骨骼健康。这包括步行、跑步、跳舞、举重等。

4.避免烟草和酒精: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增加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因此,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是预防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措施之一。

5.注意药物的副作用:某些药物,如激素类药物和抗癫痫药物,可能会增加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如果您正在服用这些药物,请咨询医生是否需要采取额外的预防措施。

6.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对于高风险人群,如老年人、女性和存在家族史、合并相关慢性疾病人群,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可以帮助早期发现骨质疏松症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7.骨质疏松患者尤其应注意安全:为了避免跌倒和骨折,要注意家中的环境安全,如清理地面上的杂物、使用防滑垫和扶手等。此外,穿着合适的鞋子也很重要。

总之,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非常重要,以减少骨折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减轻社会的经济负担。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