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血小板减少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
2024-04-17 11:10:23
作者:渠姣燕
作者单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血液内科

血小板减少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疾病,也称为血小板减少症或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是血液中的重要成分之一,具有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血小板的正常范围是100~300×10^9/l。有些人可能会出现血小板减少的问题,导致出血风险增加。本文将介绍血小板减少的病因、症状、预防和治疗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健康问题。

血小板减少时会出现哪些症状?

1.容易出血:包括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出血点、月经过多等。

2.不易止血:外伤或手术后不易止血,即使轻微摩擦也可能导致瘀青。

3.内脏出血:胃肠道、泌尿道、呼吸道、颅内出血,表现为黑便、血尿、咯血、神经系统异常体征,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

4.贫血:血小板减少长期不愈,导致慢性出血,可出现乏力、头晕、皮肤粘膜苍白等贫血相关表现。

5.部分血液疾病表现: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疾病出现血小板减少的同时可能还会出现感染、发热等表现,需要进一步检查确诊。

当出现以上症状时,建议到附近就医进行血常规等检查判断是否有血小板减少。

如何诊断血小板减少?

诊断血小板减少通常需要进行血液检查,包括血小板计数和骨髓穿刺。血小板计数可以确定血小板的数量,而骨髓穿刺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当检测结果出现血小板减少时,首先应除外因标本或检测误差导致的假性血小板减少或由EDTA介导的假性血小板减少。EDTA抗凝剂可能与血小板表面的受体结合,导致血小板聚集在一起,导致在检测中低估血小板计数,因此,可以换用含肝素的采血管进行复测。

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病因有哪些?

血小板减少的机制包括血小板生成减少,消耗增多及分布异常。多种疾病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包括血液系统疾病和其他系统疾病继发的血小板减少。

1.先天性因素:某些人可能天生就具有较少的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异常,往往有家族史,需要基因检测确诊。

2.药物和化疗:某些药物和化疗药物可能会抑制骨髓中血小板的产生,导致血小板减少,包括:某些抗生素(如青霉素和磺胺类药物)、抗癌药物(如卡铂、长春新碱和紫杉醇)、抗凝血药物(如华法林和肝素)、抗抑郁药物(如氯丙咪嗪和舍曲林)和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和布洛芬)、抗癫痫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抗高血压药物和抗甲状腺药物等。药物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潜伏期长短不一,替罗非班、奎宁的潜伏期为数小时,头孢类抗生素、磺胺的潜伏期为数天,地高辛、氢氯噻嗪的潜伏期为数周,而抗结核药、消炎痛、硝酸甘油的潜伏期长达数月。

3.肝脏疾病、脾功能亢进:此类疾病往往伴有肝功能异常、脾大等异常。

4.感染性疾病:某些病毒感染,如HIV、乙肝、丙肝、幽门螺杆菌等,可能会导致血小板减少。

5.骨髓疾病:骨髓疾病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骨髓纤维化、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可能会干扰血小板的正常产生,此类疾病需通过骨髓穿刺诊断。

6.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导致血小板减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又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继发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排除以上病因,需考虑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

什么是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

ITP是由于自身机体免疫异常产生抗血小板抗体,抗体对血小板进行攻击,导致血小板过度破坏和生成受抑,出现血小板减少。ITP是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育龄期女性和老年人为高发群体。ITP诊断需要至少2次血常规血小板减少+血片分析未见血细胞形态异常+查体无脾肿大+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排除继发因素

哪些ITP患者需要治疗?如何治疗ITP?

不是所有的ITP患者都需要治疗,ITP的治疗目标时改善出血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而非单纯提高血小板数量至正常水平。当血小板计数<30×10^9/L或有明显出血表现(黏膜出血或内脏出血等)时需要治疗。

新诊断ITP患者,一般首选糖皮质激素(泼尼松或大剂量地塞米松),部分老年患者因高血压、糖尿病等合并症控制欠佳,在选择激素治疗时须慎重。若激素效果欠佳或激素依赖,则需选择二线治疗,如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利妥昔单抗、脾脏切除、达那唑、硫唑嘌呤、环孢素、长春碱类等。若患者存在严重出血,需短期内迅速提升血小板数量,可给予输注血小板、人免疫球蛋白、促血小板生成药物等。

ITP能治愈吗?

30%的ITP患者可能治愈,多数患者转为慢性病程,但该病是一种良性疾病,不要过度紧张和焦虑,要正确认识疾病,树立战胜疾病信心,大多数患者只要经过规范治疗,一般都能使血小板数量维持在相对安全水平,可以恢复正常生活及工作,而后遵医嘱定期复诊,监测血常规变化。

如何预防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时需注意什么?

预防血小板减少的最佳方法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避免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的风险因素。预防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的最佳方法是在使用药物之前详细了解其副作用,并遵循医生的建议。如果您正在服用药物并出现不寻常的出血或瘀青,应立即告知医生,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此外,及时治疗其他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以减少血小板减少的发生。

当血小板<20~30×10^9/L时,应避免剧烈活动,避免磕碰、骚抓,当血小板<10×10^9/L时,应绝对卧床休息,就医时需家属陪护。避免食用生硬、带刺的食物,使用软毛刷刷牙或使用漱口水漱口,慎重服用具有抗血小板作用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布洛芬等)或抗凝药(如华法林等)。

通过膳食能增加血小板吗?

虽然食物本身不能直接增加血小板,但有一些食物可以提供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促进骨髓中血小板的生成。以下是一些有助于增加血小板的食物:

1.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维生素K是一种重要的营养物质,可以促进血液凝结和血小板的正常功能。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包括绿叶蔬菜(如菠菜、羽衣甘蓝、甘蓝)、花椰菜、葡萄柚和橄榄油等。

2.富含维生素B12的食物:维生素B12对于红细胞和血小板的生成至关重要。富含维生素B12的食物包括肉类、肝脏、鱼类、奶制品和鸡蛋等。

3.富含铁的食物:铁是血红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血小板的正常功能和生成至关重要。富含铁的食物包括红肉、豆类、蛋黄、绿叶蔬菜和干果等。

4.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维生素C可以帮助身体吸收铁,并促进血小板的生成。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包括柑橘类水果(如橙子、柠檬、葡萄柚)、草莓、番茄和红辣椒等。

5.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蛋白质是血小板生成所需的重要营养物质。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包括肉类、鱼类、豆类、坚果和乳制品等。

血小板减少是一种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的健康问题。了解其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对于预防和管理血小板减少至关重要。如果您怀疑自己患有血小板减少,请及时咨询医生,以便获得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体检对于维持血小板的正常水平至关重要。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