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表现之一。黄疸也是每个新手爸爸妈妈们都会遇见的比较常见问题,有些父母因为缺乏对其科学的知识,产生恐惧心理或者在早期不重视,忽视宝宝的黄疸问题。黄疸小知识需要我们共同学习,帮助家长正确认识新生儿黄疸,为宝宝的健康保驾护航。
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鉴别?
1.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高峰,之后逐渐减轻,主要分布在面部和躯干部,足月儿出生2周末基本消退,早产儿在生后3~4周消退。宝宝体温正常,食欲好,体重增长良好,大便及尿液颜色正常。
2.病理性黄疸:出生24小时内出现,呈金黄色,遍及全身皮肤黏膜,手心、足底黄疸较明显。生后2~3周仍持续不退甚至颜色加深,或减轻后又加重,可同时出现体温不正常,食欲不佳,呕吐,大便色淡等表现。
病理性黄疸的病因
1.感染性疾病:败血症、肺炎、脐炎、腹泻、尿路感染、巨细胞包涵体病、单纯疱疹、先天性风疹等感染。
2.溶血性疾病:母婴ABO血型不合溶血病、母婴Rh血型不合溶血病、G-6-PD缺陷、丙酮酸激酶缺乏、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3.闭合性出血:头颅血肿、颅内出血。
4.药物引起:磺胺类、四环素类、呋喃类、Vit-K等,母亲应用催产素、地西泮、异丙嗪、避孕药等。
5.胆汁排泄异常:新生儿肝炎综合征、先天性代谢性疾病、先天性遗传性疾病、先天性胆管闭锁、胆汁粘稠综合征。
6.低体温、低血糖、低蛋白血症。
7.母亲因素:高龄产妇、糖尿病、高血压、孕早期阴道出血。
8.和分娩方式有关:胎膜早破、产钳助产、胎头吸引、臀位助产。
9.其他:胎粪排出延迟(先天性巨结肠)、甲状腺功能低下、21-三体综合征、缺氧、酸中毒、低血糖、母乳性黄疸、遗传代谢性疾病等。
病理性黄疸的危害
病理性黄疸可能导致急性胆红素脑病、核黄疸,早期表现为肌张力减低、嗜睡、尖声哭、吸吮差,而后出现肌张力增高,角弓反张、激惹、发热、惊厥,严重者可致死亡(先抑制后兴奋)。若有幸生存,可能遗留后遗症,影响生存质量。
新生儿黄疸的诊断
新生儿黄疸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查体和实验室检查。体检时,医生会观察新生儿的皮肤和眼球是否发黄,黄疸的程度和范围如何。实验室检查主要是检测新生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如果血清胆红素水平超过正常范围或胆红素增长速度过快,就可以诊断为新生儿黄疸,病理性黄疸需要临床干预。
黄疸如何治疗?
治疗目的是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预防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和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光疗是最常用的既有效又安全的方法。确诊新生儿溶血病者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阻断溶血;光疗失败、溶血症或已出现早期胆红脑病临床表现者,用换血疗法换出血液中的胆红素、抗体及致敏红细胞。
黄疸治疗的误区?
1.阳光直接照射能够帮助退黄,但太阳光含有的蓝光有限,作用不明显,而且在家中很难做到裸露大面积皮肤接受日光,就算能做到也容易造成紫外线灼伤和受凉感冒。所以我们不建议依靠晒太阳来退黄。
2.美国儿科学会指南(即美国儿科学会公布新生儿黄疸诊疗新指南)已经明确指出,喂水和葡萄糖是非常不推荐的。因为胆红素在体内主要是通过大便排出,通过小便排出非常少。所谓多排尿可以退黄并不正确。
3.并非所有的黄疸高都是不能进行预防接种的。是否可以进行疫苗接种主要还是和黄疸产生的病因有关的。如果该黄疸是因为感染,新生儿肝炎综合征等原因造成的黄疸,是不可以接种疫苗的。但是如果是因为母乳性黄疸,新生儿宝宝的一般情况良好,没有其他并发症,是不影响常规预防接种的。所以,这不能一刀切,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总之,如果检查发现是新生儿宝宝有黄疸出现,必须去医院找专业的新生儿医生,并且要尽可能找出原因。总之,大家听从医生的建议,采取最适合宝宝的治疗方式就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