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是一种容易复发的疾病,有萎缩性、浅表性之分,其中在萎缩性慢性胃炎时治疗时,为了减少复发频率,尽量选择中西医诊治,共同发挥出二者的优势,本文主要介绍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诊治。
什么是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慢性胃炎可以分成萎缩性和浅表性两种。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表现为胃黏膜上皮及腺体萎缩,数量减少,黏膜呈褐色或色素沉着,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还有可能是胆汁反流、精神紧张、饮食习惯等因素所致。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嗳气、嗳气等消化不良,严重的还会出现贫血、呕血、黑便等。慢性萎缩性胃炎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胃窦、多灶性、胃体等),治疗方法需要跟实际情况而定。
中西医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方法
1.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方法:针灸与药物治疗是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常用方法。针灸是以穴位刺激为主要治疗手段,以达到调整人体气血平衡的目的。针刺治疗慢性胃炎,可缓解胃肠道痉挛及疼痛,促进胃肠蠕动,提高消化功能。中脘、足三里、内关等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针灸穴位。对于慢性胃炎,中医一般采用的是中药汤剂和中成药。可以用一些苦寒的中药,如黄连、黄芩、黄柏等;也可以用一些补益脾胃的药物,如白术、茯苓、甘草等。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调节脾胃功能等作用,对慢性胃炎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2.西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方法: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西医一般都会选择药物治疗,同时还要调整生活方式。在药物治疗上,胃窦萎缩性胃炎(B型)西医常用质子泵抑制剂(PPI)、H2受体拮抗剂等,以减轻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促进胃黏膜修复,胃体萎缩性胃炎(A型)由于胃酸减少或缺乏,一般不用制酸剂、如伴幽门螺杆菌感染,还可以结合抗生素(三联或四联幽门螺杆菌治疗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在生活方式上,西医建议病人在饮食上要有规律,不能酗酒,不能抽烟,这样可以减轻胃肠道的负担。
从整体上看,中西两种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方法各具特色。中医是一种整体调理的方法,辨证施治,主要是利用针灸、药物等方法调节机体的气血平衡,从而改善慢性胃炎的症状。而西医则更注重病因的治疗,通过抑制胃酸分泌、抗生素等手段,从根本上消除病因,促进胃黏膜修复。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及症状,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中西医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时的注意事项
饮食要有规律,定时定量,不要暴饮暴食。可以选择温热、清淡、蔬菜和新鲜。忌食辛辣、辛辣、难消化的食物。避免烟酒和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芥末等。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少吃多餐,不要吃得太饱。保持心情愉悦,心态平和。注意休息和休息,避免过度疲劳和心理压力;对可能导致胃病的慢性病及时治疗;对胃慢性病变应积极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急性胃黏膜损伤。定期做胃镜检查,及时发现胃黏膜病变,及时治疗。每隔一到二年做一次胃镜检查,防止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