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小儿麻醉急救时需注意什么
2024-04-19 16:00:46
作者:余欢
作者单位: 眉山市仁寿县人民医院

长期以来,小儿麻醉的安全问题都受到麻醉界的重点关注。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着不同的解剖生理特点,而年龄越小,在解剖、生理、药理方面与成人差别越大。很多家长缺乏医疗知识,不了解麻醉,对麻醉存在质疑,不利于预后;本文将带大家了解小儿麻醉与急救注意事项,现报告如下。

一、小儿麻醉的危险性有哪些?

1.低血压:低血压属于麻醉常见并发症,婴幼儿各项器官组织发育不良,机体对低血容量反应不敏感,而低血压多数是因为血容量不足,与术前禁食、术中出血而补液不及时有关,婴幼儿心排血量依靠于心率,麻醉诱发的心率减慢会增加低血压发生率,严重则会危及生命。

2.恶心呕吐:恶心呕吐属于麻醉恢复期常见并发症,如若手术时间长,在眼部、耳部、上腹部开展手术者更易发生,不及时处理,将会引发呛咳,甚至窒息死亡。

3.心律失常:小儿心律失常典型表现为心率减慢,虽然发生率不高,但是需要引起重视,这是由于婴幼儿心血管系统发育不成熟,心脏中可诱发心血管收缩成分较少,意味着心率减慢、心排血量不足。

4.肌张力恢复延迟:新生儿肌张力恢复延迟发生概率高于婴幼儿及儿童,与新生儿药物代谢缓慢、术中保暖不佳有关,因此术中应注意保温措施。

二、小儿麻醉急救时应注意什么?

手术能够分为大手术与小手术,但是麻醉没有;一直以来,麻醉安全始终是临床的重点关注主题,小儿麻醉与成人麻醉不同,即使使用相同的麻醉方法、麻醉药品,也无法保证出现一样的麻醉结果。麻醉作为临床不可或缺的一环,直接关系着小儿的预后、安全与健康,考虑到小儿麻醉的危险因素,麻醉急救时的注意事项十分关键。小儿麻醉前,医疗人员需要进行术前访视,掌握患儿生理指标,对患儿与家属开展健康教育,通过合理沟通,消除患儿陌生感,获取信任,安抚情绪,避免发生情绪波动,减少哭闹情况,增加配合度。医疗人员还可以与家属沟通,记录患儿过往病史、过敏史等,全面评估麻醉风险,观察皮肤,向家属与患儿讲解术前禁食的重要性,确保其遵医嘱禁食。我们应该注意的是,不同年龄小儿,麻醉前禁食禁饮时间不同,小于6个月的新生儿麻醉前6小时需禁牛奶,麻醉前2小时禁食果汁;6~36个月婴儿麻醉前6小时做好禁食准备,并禁饮2小时;超过36个月小儿,麻醉前8小时便禁食、禁饮。

由于婴幼儿耐饿能力差,因此小儿择期手术一般会在上午,医疗人员需要提前调整好手术室温度,准备麻醉用物,检查急救药品,确保其在有效期内,可以正常使用。只有做好各种急救准备工作,才能最大程度减少各种风险,保证麻醉安全。多数情况下,患儿会出现恐惧、焦虑心理,必要时,家属可穿手术衣陪同,直至麻醉起效,再回到等待区。不仅如此,还应对小儿体重进行测量,必须保证精准,方便麻醉医师准确地使用麻醉药物。麻醉期间,观察患儿的心率、血压水平以及其他生命体征变化,在此之前,保证所有护理人员均经过专业的培训,使其能够熟练的掌握急救技术,利用已经建立好的通路输送药液。医疗人员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考虑到患儿年龄小,配合度差,无法保证长时间处于同一个卧位状态,医疗人员可固定肢体,使用棉垫包好患儿四肢,再用约束带固定,避免损伤皮肤。固定患儿肢体的要点在于,保证肢体不乱动,又保证体征不受影响。同时也要注意体位,复苏期侧卧位对躁动的抑制作用可能与增加口咽部分泌物引流、减少缺氧程度等有关,并且还可以避免平卧位导致的分泌物误吸、逆流、舌头后坠,减少梗阻情况,促进患儿能够正常呼吸,并且侧卧位拔出气管导管能够涣散患儿的氧储备,使得呼吸功能短时间内恢复正常运转。

小儿麻醉急救有诸多注意事项,各个麻醉阶段均可能出现一些不适感,比如麻醉复苏期常出现躁动、不安;此时需要给予监测,时刻关注患儿体征变化,一旦发现电解质失衡,需要及时抢救处理,避免延误病情,影响预后。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