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快来看看我们孩子,一声呼喊,使本来嘈杂的病房瞬间安静。患儿XX,3岁,突然自觉恶心,继之出现颜面口唇苍白,手足心凉,随即又发生寒战,持续约3min,随后体温升至38.5℃,急予以补液观察,少倾额面颈部周身自行汗出,约1小时体温逐渐降至正常,热退后精神反应好,食欲可,咳嗽减轻。继续观察2日,无体温反复,精神状态好,食欲可,咳嗽不明显,临床痊愈出院。
临床背景:患儿3岁男童,主因发热咳嗽6天入院。入院时高热,无恶寒,咳嗽,痰粘不易咳出。入院查体:舌略红,苔白略厚,脉浮数,按之不减。咽充血,呼吸稍促,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湿罗音及喘鸣音。痰病原微生物检查:肺炎支原体阳性,流感嗜血杆菌阳性;胸部CT:双肺炎症,部分实变。诊断肺炎支原体肺炎,流感嗜血杆菌肺炎,肺实变。予以阿奇霉素联合头孢噻肟舒巴坦抗感染,甲泼尼龙琥珀酸钠从2mg/kg,因体温难以控制逐渐增加至4mg/kg。治疗5天后,患儿从高热转至低热,体温波动于正常至37.5℃之间,糖皮质激素逐渐由高剂量减至低剂量1mg/kg维持。脉转为略沉较前有力,复查血常规正常,复查胸部CT肺部原有炎症已明显吸收好转,继而停用糖皮质激素。停用糖皮质激素第二天突然发生以上情况。
什么是战汗
发汗是机体基本的生物学活动,其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般认为,发汗参与机体的温度调节。当机体产热増加(主要是肌肉活动)和皮肤温度升高(例如因为太阳照射)时,都会刺激温度感受器,使温度觉传入,导致机体核心温度升高,这时人体会 通过汗液的蒸发带走体表的热量,从而保持了体温的恒定。除此之外,发汗还能辅助或替代部分肾脏的代谢功能,将机体新陈代谢的废物及生物富集于体内的毒素排出体外,并参参水、电解质平衡。医学界越来越高度关注汗液的重要生理功能。
战汗是外感病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其临床表现为病人先恶寒战栗而后汗出。战汗,首见于《世医得效方》,但并未详细论述。《伤寒论》中记载:“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建立了“战汗”的初始模型。吴又可在《瘟疫论》中指出:“凡疫邪留于气分,解以战汗”。后世叶天士在其《温热论》中亦指出:“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可见战汗既是一种汗出方式,也是一种祛邪方法。
战汗的病机是什么
邪正相争是战汗的基础。《景岳全书·伤寒典·战汗》云“其正气内实,邪不能与之争,则但汗出自不作战,所谓不战应知体不虚也,若其人本虚,邪与正争,微者为振,甚者为战,正胜邪则战而汗解矣。”正实于内,邪不能与之争,正气大虚,邪亦不屑与之争,唯正气虽虚,但邪正相近,两者处于僵持状态之时,方能酝酿战汗。李士懋教授提出,战汗者机制有二: 一是湿热秽浊之邪稽留气分,作恶募原,表里之气不能通达,待溃其募原之邪,挫其邪势,表里气通,正气奋起与邪争,出现战汗;二是正虚无力祛邪,正邪相对峙,待正蓄而强,奋起与邪相争,亦可出现战汗。
战汗发生后怎么处理
战后有“脉虚软和缓、倦卧不语、汗出肤冷”,“脉静身凉,烦渴顿除”的佳兆;也有“其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战而不汗”,“战而不复,忽痉”的凶兆。大致分为以下三种:1.若战汗后脉静身凉,诸证悉除,却仍脉软无力者,是正胜邪却、元气恢复的征象,使病人安静休息即可。2.若战汗后,有津气耗伤者,可服生脉散之类益气生津;若身热颧红、手足心热、口干咽燥者,为肾阴耗损之证,可用加减复脉汤。西医可依据脱水情况,适当补液即可。3.若战汗后,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者,表示正不胜邪,为阳气欲脱之危候,应急投参附汤或参附龙牡四逆汤。西医则可按休克紧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