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了解乙肝相关小知识
2024-04-24 10:00:00
作者:李凤梅
作者单位:贺州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

乙肝,即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机体后造成的一种传染病,分为急性乙肝和慢性乙肝。急性乙肝,指人体近期感染乙肝病毒造成肝细胞损伤,导致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升高、总胆红素升高、白蛋白下降等,大部分急性乙肝患者都是可以治愈的,且对乙肝具有一定的免疫力。慢性乙肝,指乙肝病毒检测为阳性,病程超过半年或发病日期不明确,而临床有慢性肝炎表现,包括慢性乙肝携带者、慢性活动性乙肝、乙肝肝硬化等,据统计约70%的乙肝患者通过治疗可以改善或延缓病情发展,但被彻底治愈的几率较小。

乙肝如何传播?

乙肝不存在遗传因素,所以在婴幼儿时期就患有乙肝的患者,大部分原因是被患有乙肝的父母(尤其是母亲)传染所致,并非遗传所得。

1.血液传播,包括皮肤和黏膜微小创面。

2.性接触传播,与病毒载量高、传染性强的乙肝感染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

3.母婴垂直传播,乙肝以母婴传播为主,占30~50%。妊娠期,如果有胎盘轻微剥离,胎儿接触到母血而传染;分娩时,如果婴儿有皮肤黏膜破损,接触到母血、羊水或引道分泌物而感染;分娩后,在母乳喂养时出现乳头皲裂出血可能引起感染。

乙肝是不会通过共用餐具传染的,病毒没有办法进入口腔、食道和胃肠道的细胞,人体消化道里也缺少病毒生长繁殖所需的物质。所以同乙肝患者一起吃饭并不会被传染。握手、拥抱、咳嗽、打喷嚏……这些日常接触也都不会传染乙肝病毒,接吻、共用水杯虽然不是100%不会传染,但概率极低。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未发现乙肝病毒能经吸血昆虫(蚊和臭虫等)传播。

如何判断是否患乙肝?

如果乙肝五项中,第一项HBsAg(乙肝表面抗原)呈阳性,就说明体内存在乙肝病毒,应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听取专业医生建议,查明病毒的感染状态,规律治疗或者随访。HBsAg(+)、HBeAg(+)、抗HBcAb(+)是俗称的“大三阳”,HBsAg(+)、HBeAb(+)、抗HBcAb(+)是俗称的“小三阳”。

如何预防乙肝?

1.慢性乙肝感染者应避免与他人共用牙具、剃须刀、注射器及采血针等。

2.疫苗接种是预防乙肝的最好方法,在出生时未能接种乙肝疫苗,或乙肝表面抗体(HBsAb)为阴性的人群(没有乙肝抗体)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如乙肝表面抗体弱(HBsAb<10mIU/ml),可给予加强免疫。

3.乙肝患者应确保性伴侣的安全,如性伴侣自身有乙肝表面抗体,你们的性接触则是安全的。若性伴侣自身没有乙肝表面抗体,建议采用安全套做好个人防护,并尽早接种乙肝疫苗。

4.乙肝孕妈妈患者,务必要在专科检查随访。

乙型肝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该注意些什么?

1.注意休息,避免熬夜劳累。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肝脏的修复,避免劳累,可以减轻肝脏的生理负担。

2.饮食清淡,少油少盐,不吃油腻辛辣食物。油腻饮食会加重消化负担。肝硬化患者吃盐多容易诱发腹水,加重水肿。出现腹水者,应适量限制水的摄入。

3.严禁饮酒,避免抽烟。肝硬化患者要绝对禁酒,避免加重肝损伤,诱发肝癌。

4.保持心情舒畅,坚持锻炼,膳食均衡,注意卫生。可以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优质蛋白质,如豆类、家禽或鱼肉,提高抵抗力。饮食要干净卫生,不要吃剩饭、剩菜,生冷食物。

5.避免感染,预防感冒,肝硬化患者免疫力低,容易发生感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卫生习惯,及时的增减衣物,注意手卫生。

6.谨慎用药,勿信偏方。注意药物的肝毒性,用药要严格遵守医嘱,不乱用药,避免使用损肝药物。

7.乙肝携带者需定期体检,6~12个月进行血常规、肝功能、乙肝两对半、乙肝DNA、腹部彩超和肝纤维化无创诊断技术等检查。

8.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需按时吃药,定期复查。不能自行停药或者减量,遵医嘱定期复诊。出现临床不适,比如发热、乏力、水肿、腹胀、腹痛、尿黄、呕血、黑便等,需及时就诊。

对于乙肝病毒患者来说,只要早发现早治疗,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后果。所以,只要我们科学有效防控,仍然能战胜乙肝。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