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您需要了解的抑郁症真相
2024-04-24 10:39:00
作者:朱茜
作者单位: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心理科

抑郁症是一种严重影响个体生活质量的心理疾病,它不仅关乎情绪的波动,还深刻涉及到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个维度。患者通常感受到持续的悲伤和兴趣减退,这些症状可能会严重干扰其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而了解抑郁症的表现、成因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是我们探讨如何有效支持和帮助抑郁症患者的基础。

抑郁症的症状和表现

抑郁症是一种深刻影响情绪状态的心理健康问题,通常表现为持续的悲伤或失去生活中的乐趣。患者可能觉得自己日复一日地无法摆脱重重的忧愁,哪怕周围充满了正常生活的活力和色彩。他们可能对曾经热爱的活动变得漠不关心,食欲和睡眠也可能出现明显改变,有的人可能失去食欲或睡不好觉,而有的人可能食欲大增或睡眠过多。除了这些,抑郁症还可能让人感觉疲惫不堪,就连最简单的任务也需要极大的努力去完成。情绪低落时,自我评价可能达到极端负面,常伴随着无端的罪恶感或无用感。集中注意力变得困难,决策仿佛高不可攀。更严重的是,有时候思绪可能会笼罩在死亡或黑暗的阴影之下。

抑郁症的原因和风险因素

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疾病,它的形成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遗传学研究显示,抑郁症在家族中有明显的聚集现象,亲属之间患病几率越接近,遗传风险也相应增大。从生物化学角度来看,抑郁症患者的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其代谢异常与情绪低落、动力减退有关。此外,乙酰胆碱与肾上腺素之间的失衡也可能导致情绪障碍。

在受体功能方面,例如5-HT和多种肾上腺素受体的敏感性改变,也是抑郁症发生的重要因素。神经内分泌的紊乱也对抑郁症的发病有深远影响,例如HPA轴的过度活动会导致皮质醇水平升高,进而影响情绪和认知功能。性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不平衡也与抑郁症的发生有关。

在脑结构和功能方面,抑郁症患者常见的前额叶、海马和杏仁核等区域功能改变,这些脑区的异常活动与情绪调节及应对压力的能力有关。心理因素同样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长期的心理压力和不良的应对机制,可以触发或加剧抑郁症的症状。

诊断方法

这种病症通常根据特定的诊断标准来确定,主要包括持续的轻度至中度抑郁情绪,并且伴随至少三种的相关症状,如兴趣减退、对未来感到悲观、体力和精神上的疲惫、自我评价降低。患者在社交上可能表现出被动,虽然不愿主动与人交往,但仍然能够接受他人的同情和支持。更严重的表现可能包括有轻生念头、精神运动性抑制、早醒以及晨重夕轻的症状变化,甚至出现幻觉和妄想。因为许多患者的主要症状不是情绪低落,而是如头痛、头晕、腹胀、心悸和身体疼痛等躯体症状。这些看似与情绪无关的症状,如果查不出明显的生理原因,也应考虑抑郁症的可能性,以免延误治疗。区分普通的抑郁情绪和抑郁症是诊断中的一大挑战。生活中的抑郁情绪往往是对特定事件的自然反应,如面对工作压力或个人损失时。然而,当这种情绪变得持久并显著影响一个人的日常功能时,可能就演变为抑郁症。抑郁症与其他心理障碍之间的关系也需通过详细的临床评估来明确,这需要专业的心理健康专家通过面谈、观察及可能的心理评测来完成。

抑郁症的治疗

治疗抑郁症,我们可选择第二代新型抗抑郁药,包括SSRI和SNRI两种药物。SSRI类药如舍曲林、帕罗西汀、氟西汀等,它们兼具三环类抗抑郁药的作用,并专门针对5-HT受体再摄取进行抑制。SNRI类药如文拉法辛、曲唑酮等,它们同时针对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进行抑制,与三环类抗抑郁药相比更安全。现在这两种药已经成为一线治疗抑郁症的选择。

以帕罗西汀为例,成人常规开始剂量是每日20毫克,早餐后服用。老年人或肝功能不全患者,初始剂量应低,也许是每日10毫克,在与医生评估病情及耐受性后,可以适当增加剂量。在开始使用药物前的一个星期到使用药物的六个星期内,都要注意观察身体反应。如果停止用药,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降低剂量,以减少戒断反应的风险。请注意,帕罗西汀可能会有一些副作用,比如恶心、口干、出汗过多、失眠和食欲改变等。如果您在用药过程中发现任何异常症状,一定要立即告知医生。

除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也是抑郁症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知行为治疗帮助患者识别并改变负面思维和行为模式,支持性心理治疗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让患者表达感受,增强自我接纳和自信。人际心理治疗专注于患者的人际关系和社交行为,旨在改善这些方面带来的心理压力。心理音乐治疗则通过音乐活动帮助患者调整情绪,减轻抑郁症状。整体上,结合药物和心理治疗的方法能够更全面地帮助抑郁症患者恢复健康。

其他创新和替代疗法如经颅磁刺激(TMS)、睡眠剥夺治疗、以及使用脑起搏器等,都在临床试验中显示了治疗抑郁症的潜力。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