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看起来是个小手术,事实上却存在一定风险。在进行拔牙术前,牙科医生根据实际情况,做一些血液或影像学等辅助检查,以评估手术风险程度,判断当前能否拔牙,或根据术中风险做好应对准备是必要的。那么做这些检查有哪些实际意义呢?往下看就明白了!
血常规检查
1.白细胞计数。成人白细胞计数低于3.5✕109/L称为白细胞减少,高于9.5✕109/L称为白细胞增多。白细胞过高或过低常提示机体存在感染或其他疾病,有可能不适合拔牙。
2.血红蛋白含量。成年男性血红蛋白小于120g/L(女性小于110g/L)为轻度贫血;血红蛋白小于90g/L为中度贫血;血红蛋白小于60g/L为重度贫血;血红蛋白小于30g/L为极重度贫血;掌握患者血红蛋白情况,有利于针对性应对术中出血情况,降低拔牙手术风险。
3.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具有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黏附、聚集、释放、促凝和血块收缩等功能,血小板计数低于125✕109/L称为血小板减少;当血小板计数为(20~50)✕109/L时,可能有轻度出血或手术出血;低于20✕109/L,可能有较严重出血;低于5✕109/L时,可导致严重出血。而拔牙术中,本身难以避免出血,若血小板数量过低,则可能暂时不适合拔牙。
血糖与血压检查
潜在的心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和高血压的共同危害之一,糖尿病或高血压患者因其特殊体质,如血糖或血压没有控制到理想水平,可显著增加手术风险。手术应激可使血糖或血压急剧升高,造成急性并发症发生率增加。另外,高血糖或高血压也可造成感染发生率增加及伤口愈合延迟等,容易致使术后引发感染,造成病情恶化。
对于糖尿病或高血压患者而言,若血糖或血压过高,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将血糖或血压降至安全范围,再进行拔牙手术。建议拔牙前空腹血糖小于8.0mmol/L,餐后血糖小于10.0mmol/L,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
凝血四项检查
当人体皮肤或黏膜出血时,主要由血管壁和血小板参与止血,称为一期止血;而深部组织、关节、内脏或肌肉出血时,主要由凝血因子参与止血,称为二期止血。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二期止血可分为内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和共同凝血途径。常规凝血四项一般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时间(TT),它们都是常用的二期止血功能初步筛查指标。PT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有无障碍,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纤维蛋白原减少、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症等均可导致PT延长;APTT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是否正常,先天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缺乏,可导致APTT检测延长,其关联最常见的是血友病;纤维蛋白原(FIB)是凝血过程中的主要蛋白质;TT 延长说明体内纤溶亢进。可见同时检查血小板和凝血四项,才可以较全面了解人体凝血功能情况。
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ECG)检查是利用心电图仪,检查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的电流变化的图形检查技术。如果心脏存在健康问题没被发现,则有可能在拔牙术中使心脏受到刺激,导致血液供应障碍,从而发生意外。所以在拔牙前要重视心电图检查,让牙科医生了解你的心肌供血情况,以及是否存在心律失常或者其他心脏异常情况。
传染病指标
艾滋病、梅毒、肝炎等传染性指标,也是拔牙术前的常规检查项目,拔牙属于侵袭性操作,术中难免出血,虽然医疗器械经过严格消毒,但一些血液传染病导致交叉感染的机率依然存在,牙科医生提前掌握这些检查结果,可以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最大限度的保护其他患者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