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临床影像学技术研究不断深入,CT以及核磁共振均在临床上得到广泛推崇。实际治疗中,发现很多患者在做完CT后,医生可能还会安排接受核磁共振检查,对于大部分患者均会存在疑问,为什么做完CT还需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呢?对于上述两种检查具体有什么区别呢?
CT检查的临床价值
核磁共振检查结果准确性与CT检查相比较,通常更优,且核磁共振价格也相对较昂贵,若患者最终需做核磁共振检查,为何还需为患者开具CT检查呢?主要由于从检查速度方面分析,CT检查相对比较快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检查结果。尤其对于急性疾病患者而言,若一味追求检查结果的准确性,直接为患者开具核磁共振检查则可能导致最佳治疗时间被耽误。因此,实际检查时,医生会对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简单评估,对于有需要的患者先为其开具CT检查,不仅能为患者节约检查时间,同时还能根据检查结果进一步判断患者是否需要再次接受核磁共振检查。由于并非每一位患者都需接受核磁共振检查,只有CT检查无法明确诊断出患者疾病时才会再次为其开具核磁共振检查。
CT与核磁共振成像原理
CT影像学检查原理主要是通过仪器发射X射线对患者病变组织进行检查,在电脑系统处理后形成的一种密度差别图像。由于人体组织密度存在差异,因此对射线的吸收率也具有较大差异。因此,临床检查中针对存在密度差的疾病进行诊断,其应用价值更高。但对于软组织病变辨识能力相对较低,尤其对于脑梗患者的新旧病灶分辨,CT影像学通常无法有效进行区分,如静脉窦以及脑实质相关病变,采用CT检查也无法有效进行区分。对于部分脑疾病患者,采用CT对其桥小脑角及幕下等部位进行检查都很难显示具体病变情况及对应部位的组织结构。
核磁共振影像学检查则主要是在外加磁场作用下,能够有效改变水质子周边电子自旋方向,最终形成质子成像。另外,对患者进行冠状面、横断面以及矢状面等多种体层检查也是核磁共振独有的优势。对核磁共振扫描序列特点进行分析,该检查方式还能形成T1、T2加权像以及质子密度像等多种图像。尤其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核磁共振能够更加准确的分辨患者软组织病变情况。
CT与核磁共振的适用疾病范畴
临床检查中,核磁共振与CT适用的疾病范畴通常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为患者开具影像学检查时,医生需综合评估患者病症,再选择对应的检查方式。核磁共振成像的参数相及对软组织的分辨率均相对较高,针对软组织疾病进行检查诊断时,采用核磁共振能够提供更加丰富的对比度。如针对脊髓、颅脑等各种实质性病变疾病进行诊断时,核磁共振检查能非常清楚地显示出患者血管、创伤、炎症以及退行性病变。但针对骨骼结构病变以及肺小结节等疾病进行诊断时,CT成像技术则更具有应用价值,该影像学检查方式能更清晰准确地获取“高密度影”,因此在骨科疾病筛查中应用极为广泛。但实际开具检查过程中也并非完全根据患者自主意愿选择检查方式,更需要临床医生对患者的整体情况进行评估。比如对于婴幼儿、幽闭症患者、孕妇以及安装有心脏起搏器或体内含有金属设备类患者均不适用核磁共振检查。
核磁共振检查的注意事项
1.接受检查时,患者均不能佩戴皮带、助听器、项链、眼镜、金属手表等一切含有金属的物品。
2.若患者安装有心脏起搏器,也无法接受核磁共振检查。
3.身体内存在金属物品残留以及安装有金属节育环患者也无法接受核磁共振检查。
4.由于核磁共振检查耗时相对较长,因此要求患者能保持安静配合医师完成检查。对于存在烦躁不安、意识状态模糊无法有效配合完成检查的患者必要时需对其实施镇静处理。与此同时,检查时临床医生还可与放射科医师进行充分沟通,选择最优的检查序列对患者进行检查,以确保检查数据价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