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呼吸内科护理:掌握无创呼吸机的使用和监测技巧
2024-04-26 17:40:44
作者: 黎娟
作者单位:隆安县人民医院

无创呼吸机是一种常用于呼吸内科护理的设备,可用于支持患者的呼吸功能,减轻呼吸困难和提高氧合水平,掌握无创呼吸机的使用和监测技巧对于呼吸内科护理人员来说至关重要。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无创呼吸机的基本原理、适应症、使用技巧和监测要点,以帮助护理人员提供高质量的呼吸内科护理!

无创呼吸机的基本原理你了解多少?

无创呼吸机是通过面罩、鼻罩或鼻咽导管等装置,将氧气和正压通气送入患者的呼吸道,提供辅助通气支持,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增加呼气末正压(EPAP)和/或呼气末正压(IPAP)来改善患者的通气和氧合状态,EPAP是指在呼气末期维持一定的正压,有助于防止气道塌陷和改善氧合,IPAP是指在吸气期提供的正压,有助于增加潮气量和改善通气。           

无创呼吸机的适应证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用于急性加重期或慢性稳定期的通气支持,减轻呼吸困难和改善氧合。

2.心力衰竭,用于急性加重期或慢性稳定期的通气支持,减轻肺水肿和提高氧合。

3.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CSA),用于减轻睡眠呼吸暂停引起的低氧血症和睡眠质量下降。

4.外伤性胸廓损伤,用于支持受伤患者的通气功能,减轻呼吸困难。

5.其他呼吸衰竭,如肺部感染、ARDS等引起的呼吸衰竭。

无创呼吸机的使用技巧你了解多少?

在使用无创呼吸机之前,进行全面的患者评估,包括呼吸频率、氧饱和度、意识状态、气道通畅性等,评估有助于确定无创通气的适应症和治疗目标,根据患者的面部形态和舒适度选择合适的面罩。面罩应密封良好,以确保气道正压通气的效果,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设置适当的EPAP和IPAP水平。EPAP一般为4~6cmH2O,IPAP根据患者的需要进行调整。在开始使用无创呼吸机时,患者可能需要适应一段时间。逐渐增加通气时间,以便患者适应正压通气的感觉。对于使用鼻导管的患者,应确保鼻导管的位置正确,并检查鼻腔通畅性。定期清洁鼻导管,以防止感染和不适。

无创呼吸机的监测要点

1.定期监测患者的氧饱和度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以评估通气和氧合的效果。根据需要调整EPAP和IPAP水平,以维持适当的氧合状态。

2.监测患者的呼吸频率、潮气量和分钟通气量等呼吸参数,以评估通气的效果。根据需要调整IPAP水平,以保证足够的通气。

3.定期检查面罩的密封性,确保气道正压通气的效果。如果发现漏气或不适,及时调整面罩的位置或更换合适的面罩。

4.定期询问患者的舒适度和不适感,及时解决问题。注意观察面部皮肤的红肿、压疮等情况,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5.监测患者是否出现呼吸道压力损伤、胃胀气、气道感染等并发症。及时采取措施预防或处理并发症的发生。

无创呼吸机使用过程中的护理要点有哪些?

1.对于使用无创呼吸机的患者,需要进行定期的评估,包括呼吸频率、心率、氧饱和度、意识状态和气道通畅性等。这有助于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无创通气的效果。

2.根据患者的面部形态和舒适度,选择合适的面罩或鼻罩。确保面罩或鼻罩与患者的面部密封良好,以确保气道正压通气的效果。

3.对于新开始使用无创呼吸机的患者,他们可能需要适应一段时间,逐渐增加通气时间以帮助患者适应正压通气的感觉。护理人员需要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教育,解释无创通气的目的和过程,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4.定期询问患者的舒适度和不适感,观察患者的面部皮肤是否有红肿、压疮等情况。如果发现漏气或不适,及时调整面罩或鼻罩的位置或更换合适的面罩。

5.定期清洁和消毒无创呼吸机的面罩、鼻罩、管道和连接器等部分,以防止感染的发生,同时,定期检查设备的正常运行状态,确保无创呼吸机的功能正常。

无创呼吸机在呼吸内科护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护理人员应掌握无创呼吸机的基本原理、适应症、使用技巧和监测要点,以提供安全有效的呼吸支持,在使用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氧合和通气情况,调整参数和面罩位置,确保患者的舒适度和治疗效果,同时,定期评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的康复效果。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