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明显,老年人成为脑血管疾病的好发群体,那么老年人更容易得哪些脑血管疾病呢?下面就听小编为大家讲解相关内容。
老年人容易得的脑血管疾病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该疾病又被成为“小中风”,是一种突如其来且短暂性的神经功能缺损,该病情是因为局部脑或视网膜的血管暂时性阻塞或血流减少导致的。短暂性脑缺血症状包括突然视力模糊以及言语不清以及身体某个部位突然用麻木等,这些症状会在几小时或几分钟完全的恢复,但并不代表患者没有生命危险。事实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也是中风的重要预警信号,患者也需要及时寻求医疗帮助,并对风险进行评估。
2.脑梗死(中风)。脑梗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通常情况下是因为脑部动脉血管堵塞造成的,这种堵塞可能是因为血栓形成或外部物质,例如心脏内血栓和斑块阻塞血管,脑梗死症状取决于受影响的脑部区域,可能包括失语、感觉丧失以及视觉障碍等,脑梗死是一种紧急状态,需要立即进行医疗干预减少脑损伤和后遗症。
3.脑出血。脑出血主要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血管破裂,导致血流流入脑组织或颅腔中,这种情况一般是因高血压、动脉硬化以及血管疾病导致的,脑出血的症状包括剧烈头痛、恶心、呕吐以及意识模糊等,脑出血是一种十分严重的医疗情况,需要立即的进行医疗干预减少对生命的威胁。
4.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因为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而导致的一种临床综合征,该破裂一般情况下因为动脉瘤和血管疾病以及其他血管性疾病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包括恶心、呕吐、意识改变等,该情况也是一种较为危急的情况,也需要立即到医院进行治疗。
5.脑血管痉挛。脑血管痉挛主要是指颅内动脉持续性收缩状态,这极有可能导致脑缺血和脑梗死,脑血管痉挛一般是因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破裂和其他血管疾病导致的,脑血管痉挛症状包括头痛、恶心、视觉障碍等,对于该疾病及时诊断和治疗对预防脑损伤和后遗症具有重大意义。
老年人日常如何预防脑血管疾病
1.饮食是预防脑血管疾病的基础。老年人需要保持低盐、低脂以及高纤维的饮食习惯,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这些新鲜的食物富含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能够更好地保护心脑血管,同时全谷类食物以及富含蛋白质等食物都也可以为老年人身体提供必要的营养。此外,老年人员还需要控制好饮酒,尽量戒烟。过量饮酒和吸烟都会导致脑血管疾病,导致血管硬化,甚至血压无法控制。
2.运动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又一因素,老年人可以通过散步等轻度运动来促进血液循环,这些运动不仅可以帮助老年人预防脑血管疾病,还可以提高身体抵抗力以及免疫力。
3.肥胖是脑血管疾病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所以老年人员可以通过合理饮食以及适当运动来控制体重,尽量保持正常体重可以降低脑血管疾病风险,提高老年人整体生活质量。
4.而情绪波动以及压力也会对老年人的心脑血管产生不良影响,所以老年人需要管理好情绪,尽量的保持轻松以及愉快的心态,可以通过冥想等方式来缓解压力和情绪,
5.老年人需要定期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并遵照医嘱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从而避免诱发脑血管疾病。同时还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一些预防脑血管疾病的药物,例如降压药物等,通过按时服用这些药物可以降低脑血管疾病,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需要按照医生指导服用药物,避免自行删减药物或擅自停药。
总之,老年人患脑血管疾病的因素多种多样,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等,所以老年人需要积极控制这些慢性疾病,并养成良好生活方式,严格的按照医嘱服用药物,保证老年人的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