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视诊:观察内瘘的直观表现
视诊是物理检查的第一步,通过观察内瘘侧手的甲床、手指、掌背部颜色,医护人员可以初步判断血运是否良好。苍白的皮肤可能意味着供血不足,而肿胀和静脉曲张则可能是血流受阻的表现。此外,医护人员还需注意肩颈、胸壁、颜面部是否存在浅表血管扩张或肿胀,这些都可能是内瘘功能异常的迹象。除了观察皮肤颜色和血管情况,医护人员还应检查内瘘瘘体段及流出段血管直径、走行,观察是否存在较多侧支、有无可供穿刺的血管。如果存在血管的局部扩张、瘤样扩张或者局部血管迁曲、塌陷,都可能影响内瘘的正常功能。同时,局部的皮肤红肿、破溃、硬结等感染表现也是医护人员需要密切关注的。
二、触诊:感受血管的细微变化
触诊是通过手指指腹直接接触和感受血管的方法,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内瘘的健康状况。医护人员需要依次触摸流入段、瘘体与流出段,感觉血管的粗细、张力,搏动的强弱,震颤的强度及范围等。在触诊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判断血管张力是否正常,是否存在局部搏动增强及水冲脉,有无局部血管塌陷、变细。同时,动脉吻合口及瘘体段是否存在震颤以及有无震颤减弱或局部增强也是触诊的重要内容。此外,通过对比双手的皮温、握力、活动度是否相同,医护人员可以进一步评估内瘘对上肢功能的影响。
三、听诊:捕捉内瘘的杂音变化
正常的内瘘杂音是收缩期与舒张期并存的双期、低调、持续的杂音。杂音以吻合口最强,向近心端逐渐减弱。这种杂音的变化可以反映内瘘的血流状态及吻合口的通畅程度。医护人员需要仔细听诊,注意杂音的变化,以便及时发现内瘘功能的异常。
四、搏动增强试验与举臂试验:深入评估内瘘功能
搏动增强试验是通过用手指完全压闭内瘘静脉段吻合口近端,观察压闭处远端搏动是否增强来判断内瘘流入段血管功能的方法。正常表现为远心端搏动明显增强,提示供血动脉血流量充足,动脉及吻合口无明显狭窄。这一试验可以帮助医护人员了解内瘘的供血情况,及时发现潜在的血管狭窄问题。举臂试验则是评估瘘体、流出段及中心静脉段血管狭窄的检查方法。患者取卧位,举起内瘘侧上肢,与身体约成90度,观察瘘体及流出段血管塌陷情况。正常表现为随着内瘘侧上肢的抬高,内瘘瘘体及流出段血管塌陷,反映了内瘘瘘体、流出段及中心静脉段回流通畅。这一试验有助于医护人员了解内瘘的整体功能状态,为后续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五、血透前与血透后的注意事项
在血透前,患者需要注意保护内瘘侧手,避免提重物、大力气使用,也不能压迫或挤压,以保证血流通畅。同时,患者在做瘘后的一段时间内应避免量血压、抽血或静脉输液等操作,以免对内瘘造成损伤。血透完成后,患者需要注意压迫的力度和时间,既要保证不出血,又要避免过度压迫导致内瘘功能障碍。此外,患者还需注意保暖、防止感染、预防血栓等问题,以保障内瘘的长期健康。
结语
通过视诊、触诊、听诊以及搏动增强试验和举臂试验等物理检查方法,医护人员可以全面评估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健康状况。这些检查不仅有助于早期发现内瘘功能异常,为及时干预和治疗提供依据,还能提高血透治疗的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命。
在血透的道路上,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着患者的生命与健康。让我们共同努力,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守护好每一位患者的内瘘健康,为他们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和更长的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