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新生儿黄疸怎么办?专家来解答
2024-04-24 16:45:33
作者:陈爱琼
作者单位:广西贺州市妇幼保健院 新生儿科
对于新生儿的到来,每个家庭都充满了期待与喜悦。然而,有时这种喜悦可能会被一个小小的困扰所打断——新生儿黄疸。许多新手父母在面对宝宝的黄疸时,会感到担忧和不知所措。那么,新生儿黄疸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

一、新生儿黄疸是什么?

新生儿黄疸,简单来说,就是新生儿皮肤、巩膜等部位出现黄染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新生儿体内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所引起的。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临床问题,其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因个体差异而异。

二、新生儿黄疸的分类

1.生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黄疸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它通常发生在宝宝出生后2-3天,4-6天达到高峰,7-10天逐渐消退。这是由于新生儿出生后,红细胞破坏增多,产生的胆红素超过了肝脏的处理能力,从而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生理性黄疸一般不会对宝宝的健康造成太大影响,只需要注意观察和护理即可。

2.病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则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如溶血、感染、胆道闭锁等。这种黄疸通常在宝宝出生后不久就出现,且持续时间较长,程度也较重。病理性黄疸可能会对宝宝的健康造成一定影响,因此需要及时就医治疗。

3.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是另一种特殊类型的黄疸,它与母乳喂养有关。母乳性黄疸通常在宝宝出生后的头几周内出现,表现为黄疸持续不退或消退后又重新出现。虽然母乳性黄疸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对宝宝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但如果黄疸程度较重或持续时间较长,仍需及时就医检查。

三、如何判断黄疸的严重程度?

对于新手父母来说,如何判断黄疸的严重程度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以下是一些判断黄疸严重程度的方法:

1.观察黄疸出现的时间。生理性黄疸通常在出生后2-3天出现,而病理性黄疸则可能更早出现。

2.观察黄疸的范围和程度。生理性黄疸通常仅限于面部和躯干,而病理性黄疸可能波及全身,且颜色更深。

3.注意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和食欲。如果宝宝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症状,可能提示黄疸较为严重。

4.最准确的方法当然是带宝宝去医院进行胆红素水平的检测。医生会根据宝宝的年龄、体重、胆红素水平等因素来综合判断黄疸的严重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四、新生儿黄疸的处理方法

针对不同类型和程度的黄疸,处理方法也有所不同。

1.生理性黄疸的处理

对于生理性黄疸,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家长可以通过增加喂养次数和喂养量,促进宝宝排便和排尿,从而帮助胆红素排出体外。适当给宝宝晒太阳也有助于黄疸的消退。

2.病理性黄疸的处理

对于病理性黄疸,则需要根据具体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例如,对于溶血性黄疸,可能需要使用免疫球蛋白或换血疗法;对于感染性黄疸,则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对于胆道闭锁等严重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3.对于母乳性黄疸,医生可能会建议母亲暂停母乳喂养几天,改用配方奶喂养,以观察黄疸是否有所改善。如果黄疸减轻,则可以继续母乳喂养,但母亲可能需要调整饮食或增加喂养次数。

五、家长如何应对新生儿黄疸?

1.保持冷静和理性。不要盲目相信一些不科学的偏方或土方,以免给宝宝带来不必要的伤害。不要过于焦虑和紧张,以免影响自己的情绪和宝宝的健康。

2.家长要密切关注宝宝的黄疸变化。如果发现黄疸加重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发热、呕吐、腹泻等),应及时带宝宝去医院就诊。

3.注意宝宝的喂养和护理。合理安排宝宝的饮食和作息时间,保证宝宝充足的睡眠和营养摄入。保持宝宝皮肤的清洁和干燥,避免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六、预防与日常护理

1.孕妇在怀孕期间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和滥用药物。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影响胎儿健康的因素。

2.在宝宝出生后,家长要注意观察宝宝的黄疸情况。对于生理性黄疸,可以通过增加喂养次数和喂养量、适当晒太阳等方法来促进胆红素的排出。对于病理性黄疸,则需要及时就医治疗,避免病情恶化。

3.家长还要注意宝宝的日常护理。保持宝宝皮肤的清洁和干燥,避免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新生儿黄疸虽然常见,但并不可怕。只要家长能够正确认识和应对黄疸问题,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护理方案,就一定能够守护好宝宝的健康成长。同时,我们也要相信科学的力量,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育儿过程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宝宝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