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新生儿黄疸,中医如何调护
2024-04-24 16:52:09
作者:刘倩华
作者单位:广西钦州市中医医院
新生儿黄疸是许多新手父母可能面临的问题。当宝宝出现黄疸时,家长们往往会感到担忧和无助。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为大家介绍新生儿黄疸的认识与调护方法,帮助家长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问题。

一、新生儿黄疸的中医认识

中医认为,新生儿黄疸的发生与肝胆湿热、脾虚不运等因素密切相关。根据黄疸的临床表现和特点,中医将其辨证分型为湿热型、寒湿型等。湿热型黄疸的宝宝皮肤、巩膜黄染,色泽鲜明如橘皮,且伴有发热、烦躁、啼哭不安等症状;而寒湿型黄疸则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色泽晦暗,宝宝精神萎靡、四肢欠温等。

二、中医调护原则

针对新生儿黄疸,中医强调整体调理、辨证论治和预防为主的原则。通过平衡阴阳、调和气血,以恢复宝宝的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黄疸的目的。同时,中医也注重个体差异,根据宝宝的具体病情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调护方案。

三、中医调护方法

1. 中药调理

中医在治疗新生儿黄疸时,常采用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作用的中药。如茵陈、栀子等草药,它们能够有效促进胆汁排泄,降低血液中胆红素水平,从而减轻黄疸症状。此外,中医还会根据宝宝的病情和体质,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2. 饮食调养

母乳喂养是预防和治疗新生儿黄疸的重要措施之一。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免疫球蛋白,能够增强宝宝的免疫力,促进肠道蠕动,有助于胆红素的排出。因此,家长们应尽早开奶,坚持母乳喂养。同时,在哺乳期间,妈妈应避免食用过于油腻、辛辣的食物,以免加重宝宝的湿热症状。

对于已经出现黄疸的宝宝,家长们可以适当给宝宝喂食一些具有利湿退黄作用的食物,如红小豆、绿豆等。这些食物能够帮助宝宝排出体内湿热,减轻黄疸症状。但需注意,食疗方法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以免对宝宝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3. 小儿推拿与穴位按摩

小儿推拿和穴位按摩是中医治疗新生儿黄疸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特定的手法和穴位刺激,能够促进宝宝的经络通畅、气血调和,从而达到退黄的目的。常用的推拿手法包括摩腹、捏脊等,而穴位按摩则可选择足三里、太冲等具有疏肝利胆、健脾化湿作用的穴位。

在进行小儿推拿和穴位按摩时,家长们需注意手法轻柔、力度适中,避免对宝宝造成损伤。同时,最好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以确保安全和效果。

4. 日光浴与环境调节

适当的日光浴有助于宝宝体内胆红素的转化和排出,从而减轻黄疸症状。但需注意,日光浴时应选择阳光不强烈的时间段,避免宝宝晒伤。同时,室内环境的调节也很重要。家长们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过度潮湿或干燥,为宝宝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四、案例分析

以下是两个中医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成功案例:

案例一:某宝宝出生后第三天出现黄疸,皮肤、巩膜黄染明显,伴有烦躁不安、啼哭等症状。经中医辨证为湿热型黄疸,给予清热利湿、疏肝利胆的中药治疗后,宝宝黄疸迅速消退,一周后完全康复出院。

案例二:另一宝宝出生后第五天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晦暗,精神萎靡、四肢欠温。中医辨证为寒湿型黄疸,给予温中散寒、利湿退黄的中药治疗后,宝宝病情逐渐好转,两周后黄疸完全消退。

这两个案例充分展示了中医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独特优势和良好效果。通过个性化的辨证论治和整体调理方法,中医能够有效地帮助宝宝恢复健康。

五、注意事项与误区澄清

在中医调护新生儿黄疸过程中,家长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密切观察宝宝的病情变化,如发现黄疸持续加重或出现其他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其次,要遵医嘱按时给宝宝服药和进行其他治疗措施;最后,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为宝宝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成长环境。

同时,我们也要澄清一些关于新生儿黄疸的常见误区。例如,有些人认为黄疸是正常现象,不需要治疗。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虽然大多数新生儿黄疸是生理性的,但也有部分宝宝可能因病理性原因而导致黄疸加重或持续不退。因此,一旦发现宝宝出现黄疸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另外,还有一些人认为只有母乳喂养才能预防和治疗黄疸。这种观点也是片面的。虽然母乳喂养对预防和治疗黄疸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但并非唯一方法。家长们应根据宝宝的实际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选择合适的喂养方式。

总之,新生儿黄疸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家长们应保持警惕,密切观察宝宝的病情变化,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同时,在中医调护过程中,要注意遵循整体调理、辨证论治和预防为主的原则,为宝宝的健康保驾护航。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