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其中有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等主要并发症,致残、致死率高,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给家庭造成沉重负担。但高血压也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什么是高血压?
高血压(也称血压升高),是血液在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压力值持续高于正常的现象。根据《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成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但并不是说在偶尔测得一次的血压升高就可以诊断。因为人的血压会随着情绪、运动、环境等有所波动,一般需非同日测量三次血压均≥140/90mmHg才可诊断高血压。
高血压的分级
高血压一共分为三级,收缩压在140mm~159mmHg,舒张压在90mm~99mmHg,为一级高血压。收缩压在160mm~179mmHg,舒张压在100mmHg-109mmHg,为二级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10mmHg,为三级高血压。
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1.高钠低钾饮食:高钠低钾膳食是重要的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因此推荐普通人每天钠盐摄入量为5克,钾的摄入量为3.51克。而生活中每天钠盐摄入量在8-15克,钾的摄入量只有1.89克。
2.超重和肥胖: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患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中心型肥胖。超重和肥胖人群的高血压发病风险是体重正常人群的1.16~1.28倍。
3.过量饮酒:高血压的患病率随饮酒量增加而增加,高血压患者中约5~10%是由过量饮酒引起的。
4.长期精神紧张:人在紧张、愤怒、惊恐、压抑、焦虑、烦躁等状态下,体内交感神经兴奋,从而升高血压。研究显示,精神紧张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正常人群的1.5倍左右。
5.体力活动不足:城市居民普遍缺乏体力活动,体力活动不足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6.其他因素:其他危险因素还包括年龄、高血压家族史、合并糖尿病、血脂异常等。
高血压的症状
大多数高血压患者起病隐匿,缺少典型的症状。有的患者可表现为头晕、头痛、耳鸣、后颈部不适、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和失眠等;妊娠期高血压:由妊娠诱发,主要症状为蛋白尿、水肿,严重者可发生抽搐、昏迷甚至死亡;婴幼儿高血压可表现为烦躁、过于兴奋、夜间尖声哭叫、生长发育迟缓等;更年期高血压可表现为腰膝酸软、四肢浮肿等症状;特殊诱因导致的高血压会有其特殊的症状,如肾性高血压可出现腰背或肋腹部疼痛;当出现心、脑、肾等靶器官损伤时,可表现为相应的临床症状。
高血压的治疗
高血压是一种可控制而不可治愈的疾病,需终生治疗,如果需要药物治疗,应该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用药,一旦开始药物治疗则不可随意自行停药、换药,否则会使血压再一次升高,甚至难以控制,同时应注意药物的副作和注意事项。长期高血压可引发心脏病、卒中、肾功能衰竭、眼底病变甚至失明等严重并发症并威胁到生命安全。因此,高血压治疗要使血压值达标,并实现血压长期平稳,治疗效果好的情况下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
高血压的日常预防措施
1.戒烟限酒,规律饮食,避免高盐、高脂、高胆固醇等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富含纤维素和维生素的食物;适量摄入低脂肪牛奶、豆类、鱼类等富含钙、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
2.适量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骑车等,可以帮助降低血压,提高心肺功能。
3.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对于平时生活节奏快的人群,应适当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避免过度疲劳和紧张情绪。
4.合理用药,定期检查血压和相关指标,如心电图、血脂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