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麻醉?
麻醉主要用于消除手术或有创操作带来的疼痛,创造良好的手术条件,保障患者安全。临床上麻醉适用于许多有创操作及外科手术,如皮肤伤口缝合、血管穿刺、肿瘤切除等。广义上来说,麻醉分为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两大类,但也有研究将其分为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和局部麻醉三大类。局部麻醉是应用局部麻醉药暂时切断身体某一区域的神经冲动传导的麻醉方式,主要包括区域阻滞、神经阻滞、局部浸润麻醉、表面麻醉等方法。全身麻醉指的是通过静脉、吸入、肌肉注射或直肠灌注全身麻醉药使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病人意识消失、全身无痛、遗忘、反射抑制、达到最佳手术状态的一种麻醉方式。根据给药方式的不同,全身麻醉主要分为吸入麻醉和静脉麻醉。目前,临床上已较少使用单一的药物或单一的方法进行麻醉,使用较多的是复合麻醉与联合麻醉。复合麻醉指的是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麻醉药以达到麻醉的基本要求,减少单个药物的用量及副作用。联合麻醉指的是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以达到麻醉的基本要求,综合发挥各种方法的优势。
2 麻醉后患者需要注意什么?
局麻患者全程保持清醒,全身麻醉患者一般会在几分钟到30分钟内醒来,一个小时内基本完全清醒。麻醉后为避免手术、麻醉并发症的发生,一定要做好生命体征监测与并发症观察。如果患者出现不适,应及时就医,尽早处理。
2.1 监测方面
麻醉后要注意监测以下指标和并发症,当指标出现变化或发生并发症时,需要及时处理。
监测生命体征:医护人员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包括心率、血压、氧饱和度等。如果患者一直昏迷不醒,患者家人也要留意患者呼吸道是否通畅,有无低血压或心率过快等情况。
疼痛情况:手术后,要格外留意患者的疼痛情况,如果出现疼痛剧烈问题,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药物或非药物的方法来缓解疼痛。
观察相关并发症:术后要注意观察有无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如心律失常、呼吸不畅、气道梗阻等。
2.2 饮食方面
对于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神经阻滞等局麻患者,饮食一般无特殊禁忌。对于椎管内麻醉患者,术后若阻滞平面过高,影响心肺功能与胃肠道蠕动等,应暂缓进食。全麻后需要先禁食禁水,近些年来,随着快速外科康复理念的广泛应用,禁食禁水的时长有所缩短,具体时长主要与手术类型相关。应根据自身恢复情况,从流质、半流质逐渐过度到正常饮食。
2.3 运动方面
麻醉药物代谢后,基本上不会对运动产生影响。因此,患者在运动方面,没有特殊注意事项。但如果是四肢手术,或其他对患者运动产生影响的手术,则要在恢复前避免剧烈运动,从床上活动、床旁活动慢慢过度回正常情况。
2.4 其他方面
麻醉药物多为短效药物,手术或操作完毕后即可完全代谢,患者出院后对机体生理状态的感染小。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观察自身情况,若自觉出现麻醉相关不适症状,仍需要及时到麻醉门诊进行诊治。如果存在慢性疼痛,可到疼痛门诊就诊。除了身体方面的注意事项,麻醉后患者还需要关注心理方面的变化。手术和麻醉过程可能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因此,患者需要在术后积极调整心态,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家属和医护人员也应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帮助他们度过这段困难时期。
总之,麻醉后患者需要注意的方面很多,包括身体状况、饮食恢复、术后活动等。只有患者和医护人员共同努力,才能确保患者顺利度过术后恢复期,早日恢复健康。因此,建议患者在术后认真听取医护人员的建议和指导,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为自己的健康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