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带你识别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症状
2024-04-26 10:08:27
作者:覃洁芳
作者单位:贵港市妇幼保健院
1.1身体免疫能力下降

一般来说子宫内膜异位的患者多为30-40岁之间,尤其高发于知识层次较高、工作压力大、过晚婚育的职业女性。该群体生活节奏过快,大脑皮层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内分泌发生紊乱,致使身体的免疫能力下降,对于转移到异位的经血及内膜不能处理掉。

1.2月经疾病

月经疾病包括月经频发、行经腹痛、月经周期缩短、经期过长、月经量多等,这些病增加了经血由输卵管道流至盆腔的次数及血量。而伴有强烈腹痛的女性,由于血中前列腺素分泌增多,可导致子宫强烈收缩,还增加了经血逆流和子宫内膜碎片随之游离的机会。

1.3忽略经期卫生

经期女性的盆腔充血、子宫敏感,收缩频率及强度都增加,如果在经期进行性生活,或过分激动、紧张、易怒、焦虑惧怕、劳累过渡等,就极易引发子宫内膜异位症。

1.4妇科手术

女性多次做人流手术可导致子宫腔内压力,导致子宫收缩,使子宫内膜碎片和血液经过输卵管进进盆腔。而剖腹产手术增加了将子宫内膜种植在子宫肌壁、盆腔、腹壁等部位的机会。没有严格符合放置宫内节育器的规定以及术后处理并发症不及时,都增加经血逆流、子宫内膜种植的几率。

1.5生殖器官异常

导致生殖器官异常的原因有先天发育异常、后天因素两种,先天发育如子宫闭塞、阴道横隔、处女膜闭锁等。后天因素有人工流产、宫腔、阴道手术,阴道用药等,形成宫颈、宫口、阴道、阴道口粘连,经血不能排出体外,宫腔内的压力增高导致经血逆流进入盆腔。

2.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症状有哪些?

2.1引起痛经

患者诉说以往月经来潮时并无疼痛,而从某一个时期开始出现痛经。可发生在月经前、月经时及月经后。

2.2引起月经不调

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月经量往往增多,经期延长。可能由于内膜增多所致,但多伴有卵巢功能失调。

2.3导致不孕

子宫内膜异位患者常伴有不孕。盆腔内膜异位症常可引起输卵管周围粘连影响卵母细胞捡拾或导致管腔堵塞,影响排卵的正常进行而造成不孕。

2.4性交疼痛

发生于子宫直肠窝、阴道直肠隔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使周围组织肿胀而影响性生活,月经前期性感不快加重。

3.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方法有哪些?

生育期女性有继发性痛经且进行性加重、不孕或慢性盆腔痛、妇科检查扪及与子宫相连囊性包块,或盆腔内有触痛性结节,即可初步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但临床上常需借助下列辅助检查:

3.1腹腔镜

盆腔可见病灶或病灶活组织病理检查是确诊的依据,但病理检查结果阴性并不能排除内异症的诊断。

3.2超声检查

这是诊断卵巢异位囊肿和膀胱、直肠内异症的重要方法,可确定异位囊肿位置大小和形状,其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在96%以上。囊肿呈圆形或椭圆形,与周围特别是子宫粘连、囊壁厚而粗糙、囊内有细小絮状光点,因囊肿回声图像无特异性,不能单纯依靠超声图像确诊。

4.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应该注意哪些生活细节?

4.1症状护理

多喝热饮,并且最好躺在床上休息,用热蒸气或者热的水袋敷腹部或者背部,这样可为子宫内膜异位的妇女减轻不适,或者可以直接将冰袋置于下腹部位进行冷敷,也许管用。研究发现汽水、咖啡、茶等饮料中所含的咖啡因会加重子宫内膜异位症妇女的疼痛,因此建议患者避免或者减少咖啡因的摄取。维生素E可协助平衡荷尔蒙,加强免疫力。豆类食品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E。维生素B群以及泛酸(B5)每天3次,各120毫克。可促进血球的制造及荷尔蒙平衡。维生素c与生物类黄酮每日3次,各1000毫克,可帮助组织复原。

4.2饮食护理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饮食上应以清淡为主,多吃谷类、豆类、薯类,可将这类食物作为主食。患者应多食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鱼肉、瘦肉等。多食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纤维素的食物,如桃、苹果、橙子、柠檬等,可增强身体免疫力,促进康复。多吃干果和坚果,如核桃等。患者因经期出血量大,可多食大枣、桂圆等有益气养血功效的食物。

4.3病情监测

患者可遵医嘱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如果患者症状逐渐加重,需要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结语: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要接受专业治疗,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加强注意避免疾病的复发,保障身体健康。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