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认识病症、治疗手段与生活管理
2024-05-08 10:55:51
作者:唐文珏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 广西儿科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儿童血液科 肿瘤科

在儿童的成长道路上,健康无疑是每位家长最为关心的话题。然而,有些疾病可能会在不经意间悄然降临,其中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便是其中之一。那么,什么是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它的治疗手段有哪些?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又该如何管理呢?

一、认识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简称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血小板数量减少和功能异常。血小板是我们血液中的一种重要成分,它们的主要功能是帮助血液凝固,防止出血。当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时,儿童就容易出现各种出血症状。

ITP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普遍认为与机体免疫系统紊乱有关。在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会识别并清除外来病原体,但在某些情况下,免疫系统会错误地将血小板识别为“敌人”,并产生抗体攻击它们,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

ITP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皮肤出现瘀点、瘀斑或出血点,口腔、鼻黏膜出血,甚至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或颅内出血等严重情况。此外,患儿还可能伴有发热、畏寒等全身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ITP具有一定的自限性,即部分患儿在发病后的一段时间内,血小板数量会自行恢复正常。据统计,大约有80%的患儿能够在半年内自愈。然而,仍有20%左右的患儿会转化为慢性ITP,病情反复,难以治愈。

二、治疗手段

对于无法自愈的患儿,需要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治疗ITP的主要目标是提高血小板数量,防止出血。根据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和病因,医生会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观察与等待

对于血小板数量在20×10^9/L以上,且没有临床出血症状的患儿,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可以密切观察血小板数量的变化,等待其自行恢复。在此期间,家长应尽量减少患儿的活动,避免外伤和剧烈运动。

药物治疗

当血小板数量低于20×10^9/L,且临床出血症状较重时,需要及时采取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能够抑制免疫系统的攻击,提高血小板数量;免疫抑制剂则能够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减少抗体的产生。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药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感染、骨质疏松等,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儿的身体状况。

输血治疗

对于病情严重的患儿,如出现严重出血或危及生命的情况,需要及时进行输血治疗。通过输注血小板,可以迅速提高患儿体内的血小板数量,改善出血症状。但输血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输血反应、感染等,因此需要严格掌握输血指征。

其他治疗方法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外,还有一些其他治疗手段可供选择,如脾切除术、单克隆抗体治疗、血小板生成素及其受体激动剂治疗等。这些治疗方法需要根据患儿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来决定是否采用。

三、生活管理

在治疗过程中,家长还需要注意患儿的生活管理,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康复。

饮食管理

饮食对于患儿的康复非常重要。家长应给患儿提供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避免多渣、高维生素、高蛋白的食物,以及生硬和刺激性强的食物。同时,要保证患儿的水分摄入充足,以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

皮肤护理

由于患儿的皮肤容易出现出血点和瘀斑,因此家长需要特别注意患儿的皮肤护理。要经常给患儿换洗内衣、内裤,保持皮肤清洁;选择宽大、柔软的衣服,减少对皮肤的摩擦;避免患儿玩尖锐玩具,以免损伤皮肤;经常给患儿修剪指甲,避免划伤。

心理关爱

患病期间的儿童可能会因为身体不适而情绪低落、焦虑不安。家长应给予患儿足够的关爱和安慰,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使其心情愉快平静。可以通过讲故事、玩游戏等方式转移患儿的注意力,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

定期随访

在治疗过程中,家长需要定期带患儿到医院进行随访,以便医生及时了解患儿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同时,家长也要向医生反馈患儿在生活中的情况,以便医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疾病,需要家长能够正确认识、积极配合治疗并做好生活管理。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