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定义:脓毒症是一种由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其本质是宿主对感染的反应失控,导致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脓毒症可以由任何部位的感染引发,如肺部、腹部、泌尿系统、皮肤软组织等。当病原菌侵入人体后,免疫系统会释放大量的炎症介质来对抗感染,但这些炎症介质在某些情况下会过度释放,导致全身性的炎症反应,从而引发脓毒症。
2.病因: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微生物的感染。其中,细菌感染是最常见的原因,如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等。此外,一些常见的感染部位如肺部、腹腔、泌尿系统等的感染,如果不及时治疗,也可能发展为脓毒症。
3.临床表现:脓毒症的临床表现多样,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局部感染期、全身感染期和脓毒症休克期。
(1)局部感染期:患者可能出现感染部位的红、肿、热、痛等局部症状,以及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
(2)感染期: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可能出现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血压下降等全身中毒症状。此时,炎症介质的大量释放可能导致全身多个器官功能受损。
(3)脓毒症休克期:这是脓毒症的最严重阶段,患者可能出现顽固性低血压、意识障碍、少尿或无尿等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4.诊断与治疗:(1)脓毒症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微生物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检查等,而微生物学检查则通过血液、尿液、痰液等标本的培养和鉴定来确定病原体。
(2)脓毒症的治疗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控制感染源,即针对病原体使用合适的抗菌药物;二是抑制过度炎症反应,包括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此外,对于休克患者,还需要进行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应用等措施来维持生命体征。
二、感染性休克
1.定义:感染性休克,又称为脓毒性休克,是脓毒症的严重阶段。当脓毒症患者出现顽固性低血压,经过充分的液体复苏后仍不能纠正,且伴有组织灌注不足的表现时,即可诊断为感染性休克。感染性休克的本质是脓毒症导致的全身微循环障碍和器官功能障碍。
2.病因:与脓毒症相同,即由各种微生物感染引起。其中,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是最常见的原因,如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这些细菌可以产生大量的内毒素,导致全身性的炎症反应和微循环障碍。
3.临床表现: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表现与脓毒症相似,但更为严重。患者可能出现顽固性低血压、意识障碍、少尿或无尿等症状。此外,由于微循环障碍,患者还可能出现皮肤湿冷、发绀等体征。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4.诊断与治疗:(1)感染性休克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微生物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检查等,而微生物学检查则通过血液、尿液、痰液等标本的培养和鉴定来确定病原体。
(2)治疗:包括控制感染源、抑制过度炎症反应、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应用等措施。对于顽固性低血压患者,可能需要使用血管加压药物来维持血压。
三、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的预防
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的预防主要依赖于对原发感染的早期识别和治疗。对于存在感染风险的患者,如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等,应加强免疫力,避免接触可能的感染源。同时,对于已经发生的感染,应尽早使用合适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以防止感染扩散和发展为脓毒症或感染性休克。此外,对于已经诊断为脓毒症或感染性休克的患者,应积极进行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应用等治疗措施,以降低死亡率。
结语
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是重症感染的两个严重阶段,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因此,对于这两种疾病的早期识别、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的认识和了解,有助于早期发现和干预这两种疾病,从而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同时,对于医务人员来说,不断提高对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的认识和诊疗水平,也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