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了解支气管哮喘,与哮喘和谐共处
2024-04-26 11:04:41
作者:马晓惠
作者单位:平远县人民医院
支气管哮喘是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短,伴或不伴胸闷或咳嗽等症状的常见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同时伴有气道高反应性和可变的气流受限。哮喘患者逐年增加,已成为我国第二大呼吸道疾病。早在2008年哮喘即被列为我国重点防治慢性呼吸道疾病。哮喘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以及有效管理的实施,对于提高哮喘的控制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疾病负担具有重要作用。

1 引起支气管哮喘发作的诱因

支气管哮喘的发作有很多诱因,包括:

(1)过敏因素:有30%~40%支气管哮喘者可查出过敏原。包括尘螨、猫、狗的皮垢、霉菌、花粉、牛奶、棉絮、真菌等都是重要的过敏原。

(2)气候因素:如寒冷季节容易受凉,而导致呼吸道感染,或天气突然变化或气压降低,都可激发支气管哮喘发作。

(3)过度劳累:突然强烈或长时间的体力劳动均可诱发哮喘。

(4)精神因素:情绪波动可以成为诱因。诸如忧虑、悲伤、过度兴奋甚至大笑,也会导致哮喘发作。

(5)微生物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诱因.

(6)职业性因素:如对某些药物或原料过敏。

(7)非特异性理化因子:如烟、尘和植物油、汽油或油漆等气味以及冷空气刺激。

(8)运动因素:哮喘有一种特殊类型,就是在运动时候发作,不运动的时候可以缓解,或者是吸入解痉平喘药可以迅速缓解.

(9)药物因素:有一些药物也可以导致哮喘的发作,长期服用β2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阿司匹林肠溶片这一类的心血管病人,可以导致药物所致的哮喘发作。

2.支气管哮喘的症状表现

支气管哮喘患者主要以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胸闷等症状表现为主,疾病发作的持续时间和发作程度在不同的病人中有着不同的表现,症状较轻的病人仅表现为几分钟的胸闷,而症状较重的病人会出现较长时间的呼吸困难,持续时间可达几周甚至更长时间。此外还要注意部分非典型性支气管哮喘病人,若存在发作性咳嗽、胸闷、气短等唯一症状表现时,要高度警惕支气管哮喘疾病的发生,避免将其误诊为支气管炎。一旦发现不适,立即就医,明确诊断。

3.支气管哮喘的诊断

哮喘的诊断应综合症状和肺功能等实验室检查。符合典型哮喘的临床症状和(或)体征及可变气流受限的客观检查中的任一条,包括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以及PEF变异率增加中的任何一条,并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喘息、气促、胸闷及咳嗽,可以确诊哮喘。

4.支气管哮喘的预防措施

(1)心理疏导

支气管哮喘疾病发作时会给病人身体带来严重不适感,部分病人还容易产生一定的心理负担,负向的心理情绪容易导致疾病的加重,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因而,支气管哮喘病人要正确认识自身的情绪变化,放松自身的紧绷情绪,使自身处于最佳的治疗心态。

(2)切断过敏原

支气管哮喘病人的居住环境要尽可能地保持安静舒适、整洁干净、温湿度适宜,定时更换床单被褥、衣物床单要放在阳光下暴晒,减少尘螨,避免在居住环境中放置鲜花,避免与宠物狗、猫等的接触,从根本上切断过敏原。

支气管哮喘病人要注意饮食安全、用药安全,以及注意运动的强度等等,避免加重身体的负担。

(3)长期治疗

支气管哮喘疾病的周期性、持续性、长期性特点十分显著,良好的治疗方案及病人用药依从性对于疾病病情的稳定非常关键。对于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关键在于控制气道炎症,因而该治疗以糖皮质激素联合支气管扩张剂吸入为主。支气管哮喘疾病在急性发作之后的巩固治疗和疾病发作预防是稳定病情的关键,为了预防支气管哮喘疾病的反复发作,除需提升治疗自信心、避免接触过敏原、长期治疗之外,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强体育锻炼以增强免疫能力、做好自身的保暖防护工作、坚决杜绝吸烟等也很重要。

总而言之,支气管哮喘疾病的无法根治性,要求我们做到与之和谐共处,对支气管疾病进行详细地了解,并对相关的预防方法进行掌握,将病情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此外,支气管哮喘病人还要定期就医检查,根据专业医生的建议不断更新与支气管哮喘疾病的和谐共处之道。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