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出现的原因
新生儿出现黄疸是一种发生率较高的情况,是由于新生儿出生后为了尽快适应外界环境,需要将体内胎儿期的红细胞进行代谢,在代谢过程中会生成胆红素。如果胆红素没有能够及时通过尿液或粪便排出体外,则会由于胆红素浓度过高而引起皮肤发黄的症状。新生儿正常的血清胆红素范围为:足月新生儿应低于12.9mg/dl;早产儿应低于15mg/dl。据临床有效数据统计,大约85%左右的新生儿会在出生后的一周内出现黄疸。黄疸是否需要治疗,要根据黄疸的具体类型以及严重程度进行判断。因此,如何区分新生儿黄疸的类型则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新生儿黄疸的分类
新生儿的黄疸可分为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以及母乳性黄疸,其中生理性黄疸和母乳性黄疸通常程度较轻,也不需要对其进行过多的干预和治疗。病理性黄疸则相对较严重,需要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接受正规的治疗干预。
生理性黄疸表现为新生儿皮肤呈现出淡黄色,大多集中于面部和上半身,其血清胆红素不会超过正常范围。生理性黄疸大多会在新生儿出生后的2-3天内逐渐出现,在出生后4-6天内会逐渐加深并到达高峰,随后则会逐渐减轻。通常来说,足月生产的新生儿在出生两周后黄疸会缓慢消失,而早产儿在3-4周内也能逐渐消退。
病理性黄疸会表现出症状逐渐加重的情况,并且具体表现会扩散至新生儿全身以及皮肤粘膜,同时新生儿大多还会伴有精神不佳、食欲不振、体温波动等异常情况。如果新生儿属于病理性黄疸,血清胆红素的水平会有明显的上升,可达到每日上升幅度超过5mg/dl。病理性黄疸大多在新生儿出生后的24小时内会逐渐显现,并且黄疸持续时间长、易反复,消退时间明显比生理性黄疸更晚。
母乳性黄疸多在新生儿出生后的3-5天内出现,是因为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过高而引起胆红素在肠道内重吸收。这种情况在停止母乳喂养后的三天大多能够逐渐消退,并且新生儿也不会有明显的症状表现。
新生儿出现黄疸后积极让其接受检查和治疗,能够最大程度降低黄疸对小儿神经系统造成的损伤。如果病理性黄疸病情严重没有及时接受治疗,可能会造成脑瘫、手足徐动症、动眼神经功能损害等严重情况。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并且大多不需要进行专门的治疗,而病理性黄疸是由于血清胆红素水平增高,因此要引起重视。
光照疗法是当前临床中最常采用的新生儿黄疸治疗方式,能够分解新生儿的胆红素,让其通过尿液和粪便及时排除,该治疗方式在临床的具体应用时间已有几十年之久,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均得到长期的验证。光照疗法用于黄疸治疗,能够让新生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得到有效降低,并且该治疗方式操作简便、副作用小,是当前临床公认的黄疸标准治疗方式。新生儿在进行光照疗法时,要注意保护其眼睛和生殖器官,以确保新生儿光照治疗的安全性。
换血疗法是新生儿黄疸的另一种治疗方式,通过将新生儿血液中的胆红素和抗体进行置换,能够有效治疗黄疸。但是换血疗法属于有创的治疗方式,大多用于光照治疗失败、血清总胆红素已经超过342μmol/L或者已经表现出神经系统症状的黄疸新生儿,能够预防或减少对神经系统造成的损害。
除此之外,新生儿在出现黄疸后也可以通过阳光照射来降低黄疸值,但要做好新生儿的眼睛保护和保暖护理。同时,在接受黄疸治疗期间,也要积极对新生儿的喂养方式进行调整,比如少量多次、按需调整,确保新生儿能够摄入足够的奶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