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又称重症监护室,作为医院内危重患者的集中治疗单位,承担着全院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任务,是保障医院医疗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同时,也是医院内易感人群和感染因素集中的场所,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比普通病房高很多。因此,ICU被认为是最易感染的地方之一。
什么是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简称院感,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48h内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ICU医院感染现状
国外相关研究报道,ICU患者的院感发生率大于普通患者高3倍以上;国内有研究显示,ICU的感染率在10~50%左右,且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严重。ICU医院感染病原菌前5位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白色假丝酵母菌。
ICU的医院感染有众多危害。据统计,在美国每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会延长患者住院时间6~30天不等,显著增加了医疗费用,且患者死亡率通常会增加24~50%,有的甚至可高达76%。据国内统计报道,ICU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简称VAP)约为60%的发病率,病死率为32~39.1%;会使机械通气患者的病死率增加2~10倍。
ICU主要感染类型
1.医院获得性肺炎(HAP)。ICU患者由于插管和机械通气等原因,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导致医院获得性肺炎。这种感染往往由多种细菌引起,治疗较为困难。
2.血流感染。ICU患者体内留置导管等装置可能成为细菌进入血液循环的途径,导致血流感染。这种感染可能导致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
3.尿路感染。插入导尿管是降低ICU患者感染风险的因素之一,但同样也是尿路感染的风险因素。细菌易通过导尿管进入尿道,引发尿路感染。
4.真菌感染。ICU患者使用抗生素和免疫抑制药物的情况较多,这会增加真菌感染的风险,如念珠菌感染。
ICU主要感染特点
耐药菌感染较多;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发病率高,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可引起医院感染暴发。ICU的感染的外源性因素有手污染、器械污染、环境等,内源性因素又包括免疫力低下、菌群失调、营养不良等。
ICU医院感染管理要点
1.人员管理。ICU中的人员包括医护人员,患者及其他人员。对医护人员的管理包括无菌操作、手卫生、人员配备、感控意识、职业防护等。其中手卫生是最为普通又最为重要的方面。研究发现,直接或间接经手传播病原菌而造成的感染占医院感染的30%以上。对患者管理,重点部位要重点监测与管理,如各种导管、气管切开、感染患者终末处置等。其他人员包括探视人员,工勤人员及实习进修人员,应进行宣教,加强防范意识,尤其是手卫生的正确性及依从性。
2.物品管理。包括仪器设备管理,无菌物品管理,严格清洗消毒,废物正确处理等。
3.环境管理。环境管理主要为空气、湿度、温度、物体表面、气压差等。ICU每病床使用面积不少于15m2,床间距>1m,单间病房使用面积≥18m2;医疗区域、辅助区域、污物处理区域和生活区域等分区明确,相对独立;保持物体表面清洁消毒,对环境空气要定时消毒。
4.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ICU是多重耐药菌管理的高发区域,一旦发现,及时上报,及时进行隔离。
5.评估与监测。ICU需进行全面性综合性评估,遵循规范、标准、原则的同时兼顾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