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夏季当心会飞的“硫酸”
2024-04-30 16:00:54
作者:佘虹丽
作者单位: 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每到夏季,皮肤科门诊就会接诊一种比较常见的虫咬性皮肤病,皮损表现为水肿性红斑,红肿周围可见渗出或脓液,一般伴有剧烈瘙痒、灼热或灼痛感,我们称之为隐翅虫皮炎。因隐翅虫是类蚂蚁样的小飞虫,又叫“飞蚂蚁”,具有强酸性体液,PH值通常在1~2之间,相当于我们常见的硫酸浓度,所以被称为“会飞的硫酸”。

什么是隐翅虫皮炎?

隐翅虫是一种昆虫,每年我国夏秋季节较多,它体内有隐翅虫毒素,虫体各段也均含有毒素,为一种强酸性的毒汁,当夏秋季皮肤裸露,该虫飞进房间落在皮肤上叮咬皮肤后,虫体被拍打,或者压碎的在皮肤表面的时候,体液就会直接喷洒在我们的皮肤,刺激皮肤引起局部皮肤急性炎症反应,是引起人体皮炎的致敏源。

隐翅虫可引起哪些临床表现?

隐翅虫皮炎好发于面部、颈部、胸背、四肢等皮肤裸露部位,主要表现为红斑、水肿,皮损可呈条状、点状或点簇状,伴瘙痒、灼痛和灼热感。继之皮肤上可出现水疱,有的发展为脓疱、糜烂或灰黑色坏死,病程多为1~2周,待患处干燥脱痂而愈,预后可留有色素沉着浅表疤痕。它本质上属于急性刺激性接触性皮炎,需要隐翅虫接触患者的皮肤后才可发生,全身任何地方均可发病,只要有毒液接触就可以发生;相比之下,皮肤暴露部位接触的机会更多一些,发病也就更常见。急性期隐翅虫皮炎的典型皮损表现为水肿性鲜红或暗红色斑片,其上可多发针尖至绿豆大小水疱、脓疱,部分水疱、脓疱可融合,疱壁破裂后遗留糜烂面;皮损形态及分布因毒液接触情况而异。皮损常伴灼痛感、痒感。皮疹面积广泛者亦可出现发热、头痛、头晕等系统症状。部分患者可因局部糜烂而继发感染。皮损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毒虫的种类、数目和机体的反应状态,轻者仅为点状或者条索状红斑,严重者可出现大面积的糜烂面或浅层皮肤的坏死。重度患者可以出现发热、头痛、头晕、恶心、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继发感染会使病情加重。

与其它皮肤病的鉴别?

隐翅虫皮炎的诊断往往不难,临床上与带状疱疹、急性湿疹、接触性皮炎等常见皮肤病进行鉴别。带状疱疹是由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皮损一般是带状分布的红斑基地上出现水疱、脓疱,常伴有神经痛,皮损分布一般不超过体正中线,可伴有附近淋巴结肿大。急性湿疹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病程常较长,易转变为慢性,有复发倾向;常常有内外因的共同作用,皮损损害从红斑到脓疱,呈多形性。接触性皮炎可能症状要比急性湿疹更加严重,常有明确接触史,发病部位常位于暴露部位或接触部位;病程有自限性,病程较短,主要因为过敏源导致,常突然急性发作,去除病因后,于数日可恢复,且不再反复发作。它的皮损损害形态单一,有的时候如果接触的外界化学物质碱性、酸性比较强,甚至可能会出现烧伤样的改变。严重患者可见大疱或大面积皮肤坏死,炎症反应重且伴有瘙痒、灼热、疼痛感。另发生在眼睑结膜鼻粘膜的隐翅虫皮炎损害,需要与细菌病毒感染引起的结膜炎,鼻前体炎相鉴别。

如何应对隐翅虫?

若发现隐翅虫爬在皮肤上,切勿拍打或碾压,可把它吹走或弹走。如果毒液溅到皮肤上,接触虫体的部位要尽早用肥皂水洗涤或涂以碱性溶液以避免感染,切记不可用强碱性溶液,可在叮咬处进行冷敷减轻炎症和瘙痒;尽量避免抓挠叮咬处,以防引起二次感染。另可服用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缓解症状,如严重或持续不退,应及时就医。

如何预防隐翅虫?

保持居住环境干燥卫生,定期打扫,消毒杀虫;为防止毒虫的侵入,房间应安装纱门纱窗,卧室张挂蚊账,隐翅虫喜光,睡眠时建议熄灯。在户外活动时,可穿长袖衣服和长裤,减少皮肤暴露,发现皮肤上落有虫体,不要直接拍击、捻压。隐翅虫叮咬虽然可能会导致不适,但通过及时的处理和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症状并减少叮咬的发生。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