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别让血糖管理走向另一个极端!
2024-04-30 16:21:08
作者:何礼
作者单位: 达州市中心医院

在我国以及全球范围内糖尿病患者群体都已成为一个具有庞大基数的群体类型,并且由于该疾病需要长期的用药以及疾病管理才能够达到有效的疾病控制目的,所以在长期疾病管理过程当中患者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疾病面对态度偏移情况,如果同时存在错误的疾病与治疗认知,将进一步提升在长期疾病管理过程当中的风险问题,血糖管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至关重要。然而,有些人可能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度关注血糖控制,甚至不合理地追求完美的数字。这种行为可能会导致一些不良后果,包括低血糖、饮食失调和心理健康问题。因此,我们应该谨慎对待血糖管理,不要走向极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了解血糖管理的目标。对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控制的目标是保持血糖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而非追求完美的数字。根据专家的建议,糖尿病患者应该将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范围内,餐后血糖控制在10.0mmol/L范围内。过度追求完美的数字可能会导致低血糖的发生,给健康带来更大的风险。

低血糖的风险

由于各种社会因素以及不良生活因素影响,糖尿病已成为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的疾病类型,而在患者群体当中通常可见两种存在错误认知观念的情况,一种是过度忽视疾病,不重视日常饮食运动以及降糖用药,从而导致高血糖问题持续发展,并且进一步引发出现其他相关并发症,严重威胁生命健康安全的疾病错误认知以及对待态度;另一方面还存在一类患者群体,就是过度重视高血糖问题但并不能选择正确的处理以及面对态度去应对疾病,也就是过于积极地对待各种降糖措施,例如使用胰岛素以及各类降糖药物,这一情况将直接导致低血糖问题的极高发生概率,与高血糖的相关并发症风险相同,低血糖同样存在十分严重的不良后果,这也就是血糖管理的另一个极端。

什么是低血糖?在人们的基础概念当中低血糖就是与血糖升高相反的一种血糖指标,在具体症状表现中,低血糖的出现通常会存在冒汗、全身无力、饥饿或者思维不清的问题,低血糖的发生通常可见于过大的运动量之后、长期饥饿之后或者过量使用降糖药之后,所以在糖尿病患者当中低血糖也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类型,一般来说,低血糖属于较容易纠正的并发症,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吃一些含糖食品或饮料升高血糖,而其中最危险的问题之一就是患者本身存在认知错误,就是即使出现低血糖也认为自己由于患有糖尿病所以不能吃各种含糖食品,由此导致低血糖问题持续得不到纠正并且加重发展,重度的低血糖将会诱发癫痫发作或者昏迷乃至脑损伤的相关风险。

合理使用降糖药

在目前主要实施于开展的糖尿病患者治疗方式当中,主要以口服降糖药以及胰岛素注射两种方式多见,并且两种治疗用药均需要严格把控用药剂量,才能够准确达到控制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以内的效果,用药剂量过少可能达不到降糖效果,而用药剂量过多则可能出现低血糖问题,而要想准确且安全地达到合适的血糖管理目标,对于患者自己的自身要求较高,一方面需要能够定期复查接受专业医疗指导与干预,另一方面还需要具备自我血糖监测的意识与条件,才能够在长期病程过程当中始终保持较为良好的血糖管理效果。在应对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不当出现低血糖的主要措施当中,最直接有效且安全的方式就是合理调整用药剂量,患者应当定期复查,根据医生医嘱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以及用药剂量,才能够更好地管理血糖。

合理饮食与运动

除使用药物导致的低血糖以外,过度的运动以及过少的饮食等错误观念都可能导致低血糖的发生,例如运动过程中能够引起血糖的快速下降,所以虽然在糖尿病患者当中需要建立良好且正确的运动锻炼活动习惯,但在持续开展日常运动锻炼的过程当中应当配合正确的饮食习惯以及合理的用药剂量才能够整体达到良好的血糖管理效果,已经存在运动锻炼习惯的患者需要记住在每次用药前都应当测量血糖,而在饮食方面,饮食量过少或者两餐之间间隔时间过长都可能会出现低血糖,如果存在日常生活忙碌、实在难以合理饮食的情况时,应该随身携带能够快速升糖的食品,以便在低血糖发生时快速纠正血糖,同时如果存在饮酒习惯也应当及早戒除,酒精本身能够引起低血糖。

结束语

由上可见,在糖尿病的血糖管理中不管是态度过度积极还是过度消极都是错误的疾病对待观念,无论何时,根据医嘱采用合理且正确的用药剂量用药方式,同时搭配正确的饮食习惯与观念、恰当的运动锻炼前后准备工作,才能够整体达到良好的血糖管理效果,更重要的是,患者应当了解糖尿病是慢性发展性疾病,需要长期管控才能持续达到控制效果,切记避免一时过度消极、一时过度积极的疾病面对方式。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