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血液透析病人心衰预防策略
2024-04-30 16:22:56
作者:黄玉燕
作者单位:广西百色市人民医院

血液透析治疗作为尿毒症、慢性肾功能衰竭等肾脏疾病常用治疗手段,透析治疗期间并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导致患者死亡率升高。急性左心衰竭作为为血液透析患者重要死亡原因,当发现以下症状表现为口唇紫绀、心率增快、呼吸困难,咳血痰,大汗不止,且往往不能平躺时,可能发生心力衰竭了,必须立即及时进行有效干预。

血液透析患者急性左心衰竭的原因

1.高血压:作为心血管疾病最为重要的诱发因素,高血压若得不到有效控制对患者生命安全会造成极大的威胁。此外,摄入过多水钠也会加大高血压控制难度。血压不稳定、波动较大、长期处于高水平状态或者睡眠质量不佳、情绪波动以及药物控制效果不佳等均会加大心脏后负荷并造成心肌受损,加大急性左心衰竭发生风险。

2.水钠摄入量过多:因透析期间少尿或者无尿,若摄入水钠过多,会导致体重上升并加重容量负荷,进而引发左心衰竭。

3.干体重变化:受情绪波动、胃纳不佳以及感染等因素影响,患者干体重下降,若察觉不及时或者不能及时为采取干预措施,容易加大实际体液负荷量。

4.感染:肺微循环通透性明显增加,微细血管中液体、溶质与肺间质交换失衡,肺间质净水滤过出入量失衡并造成肺内储留。此外,患者体质状况不佳,抵抗力及免疫力较差,感染风险较高,一旦感染极易诱发急性左心功能衰竭。

5.其他:动静脉内瘘分流过量加重心脏负荷,严重低蛋白血症及贫血等使得透析时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并诱发各种不良反应,无法达到干体重。

预防策略

1.重视体重的控制,严格限制水钠摄入量。日常饮食中机体会摄入很多水分,多余的水分会被肾脏排出,而透析患者肾衰竭后只能通过透析来排除体内多余的水份,体内长期滞留过多的水份,会加重心脏病变,而短时间内水分滞留过多,会引起心力衰竭和肺水肿。液体平衡最好指标即为体重改变,透析患者必须严格监督并控制体重变化,每日于固定时间称体重并准确记录出入量,以便及时发现体重异常变化,透析期间体重增加不得超干体重3%。无尿后可进食米饭、馒头等干食,不可摄入流食或者半流食,如馄饨、汤面等,若口渴难耐可采用凉开水漱口方式缓解口渴,每日钠盐摄入量控制在1~2g,有助于防止出现水钠潴留现象。治疗期间自觉主动配合严格限制水钠摄入量,防止心衰症状加重。

2.增加与主管医生沟通及时调整干体重。体内无缺水且无多余水分潴留的理想体重为干体重,受季节、疾病、排泄、饮食、睡眠、情绪以及营养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干体重可随时发生变化。每次透析时均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准确进行评估,如有浮肿表现、活动后是否有胸闷感、告知医生自我感觉以及体重增加情况等,医生根据评估结果设计超滤率,确保每次透析后均可达到干体重。超滤困难或者体重增加过多可采用透析以及单超交替治疗的方式,适当增加透析次数或者采用高低盐序贯透析模式。

3.遵医嘱服药,防寒保暖,改善贫血。在医生指导下遵医嘱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患者教会正确应用血压计,每日测量血压,若出现变化需要及时反馈给临床医生。有些患者精神抑郁,不想活动也不想吃东西,尿毒症存在内分泌紊乱,与普通人吃同样的食物,但合成的蛋白比普通人少,因此尿毒症患者容易发生营养不良,需结合患者身体状况及治疗需要指导其补充叶酸及铁剂,改善体质状况。关注天气变化并及时根据气温增减衣物,预防感冒及呼吸道感染。指导患者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个人卫生,降低感染风险。规律作息,睡眠充足,适量运动,改善体质状况,强化身体抵御疾病的能力。一旦出现感染需要积极配合治疗,防止引发并发症。为患者提供营养指导,满足机体对热量以及蛋白质等机体所需成分的需求。适量补充微量元素及可溶性维生素等能使低蛋白血症及贫血得到有效纠正。经常与医生沟通和交流,以便医生了解患者情况给予足量补充微量元素及可溶性维生素等,能使低蛋白血症及贫血得到有效纠正。

4.以积极心态对态透析治疗。进入透析后,长期的透析、饮食饮水的限制,使原有的生活方式改变,生理心理的接受期漫长,因此做好心态调节,正视自身病情,积极配合治疗,强化临床疗效。当前,医疗技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患者只要摆正心态,认真配合治疗,可取得理想的病情控制效果,能延长其生存周期。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