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中医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辨证施治、标本兼治
2024-04-30 16:20:30
作者:包露思
作者单位:北海市中医医院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常见症状有心跳过速、手颤、体重减轻、怕热多汗、易怒等。中医称为瘿病,瘿病的发生主要是由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体质因素等相关,中医对于甲亢的治疗,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旨在通过调整身体内部环境,实现标本兼治,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瘿病的辩证论治

甲亢中医称为瘿病,主要发生的发病机理主要为气、痰、瘀血三者相结在颈前而为病,发病初期多为气机阻滞,痰液凝滞,痰气郁结日久会出现化火,导致肝火亢盛,火热会耗伤津液,后期则出现肝脏津液亏虚,心肝阴虚的表现。治疗方法,则主要是针对发病的主要机理,辩证论治。

1.理气活血,化痰消瘿。甲亢患者常因情志内伤、饮食不节等原因导致气机不畅,血液运行受阻。中医治疗注重理气活血,通过调理气机,促进血液流通,以缓解甲亢引起的相关症状。中医治疗方法主要是理气活血,用昆布、海带、海藻、海螵蛸、海蛤壳、浙贝母等软坚散结的中药的基础上,加郁金、青木香、青陈皮等疏肝理气以及当归、赤芍、川芎、丹参等养血活血的中药。

2.清肝泻火,消瘿散结。甲亢发病时间久了,就会出现颈部肿大、心烦、燥热、脾气急躁、手指颤抖、面部潮热、口干口苦、大便干结等症状,舌苔常常偏黄,属于热像,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清肝泻火,消瘿散结,运用柴胡、栀子、牡丹皮、牛蒡子等中药,清肝热,泻肝火,以缓解症状。

3.滋阴降火,宁心柔肝。还有一部分患者发病较为缓慢,出现心悸、心烦、睡不安稳、眼睛干涩、乏力倦怠等症状,主要是因为火热内结日久,引起心肝阴虚,中医治疗方法主要是滋阴降火,宁心柔肝,常用的中药为生地黄、沙参、玄参、天冬等以养阴生津,配合人参、茯苓等健运脾胃。

其他中医治疗方法

1.中药外敷。正确的使用中医外治方法一样可以取得治疗疾病的作用,甲亢的患者可以根据患者证候表现,选用中药,打成中药粉末中加入适量醋调成膏状,做成直径约1.5cm的药饼,用胶布固定于涌泉、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上。配合内服中药可达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2.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治疗甲亢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特定穴位的刺激,针灸可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缓解甲亢患者的症状。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三阴交、足三里、内关等。针灸治疗不仅有助于改善甲亢的临床症状,还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促进康复。

3.推拿按摩。推拿按摩也是中医治疗甲亢的辅助方法。通过对身体各部位的按摩和推拿,可以促进气血流通,缓解肌肉紧张,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同时,推拿按摩还有助于调节患者的情绪,减轻焦虑和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4.饮食调养。中医强调饮食调养在甲亢治疗中的重要性。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病情。同时,应增加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的摄入,如瘦肉、鱼类、豆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这些食物有助于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中医治疗甲亢的优势

1.个体化治疗和标本兼治。中医治疗注重个体差异,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种针对性的治疗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治疗效果。中医治疗甲亢不仅关注症状的缓解,更注重疾病的根本原因。通过调理脏腑功能、平衡阴阳、改善气血循环等方式,实现标本兼治,从根本上改善甲亢病情。

2.副作用相对较小和综合调理。相比于一些西药治疗,中医治疗的副作用通常较小。中药多为天然草本植物,对人体的副作用相对较少,更易于被患者接受。中医治疗甲亢不仅注重药物治疗,还强调饮食调养、情志调理等综合治疗方法。通过综合调理,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结论

中医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遵循辨证论治、标本兼治的原则,通过综合运用药物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以及饮食调养等方法,旨在调整患者的身体内部环境,恢复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以促进疾病的康复。同时,患者也应认识到中医治疗甲亢的局限性,如需彻底治愈疾病,还需结合现代医学手段进行综合治疗。

分享到: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