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长痛
经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大于5%的儿童会发生生长痛,通常是在3岁至5岁、8岁至12岁期间发生,多发生在小腿、膝关节部位的骨骼或肌肉,偶尔会发生在足部、大腿部位。疼痛感经常会在晚上发生,如果较为严重则会在睡觉的时候疼醒,但白天却又无痛感。生长痛的显著特点就是反复发作且无规律性,疼痛感来的突然,消失的也比较突然,儿童也难以准确的指出疼痛的部位。儿童在出现疼痛感之后,通常会在家长按摩和敲打之后支逐渐消失,其与肢体器质性疾病的表现存在明显不同。
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之所以会出现生长痛,大多是因为儿童的生长发育速度比较快,骨骼的增长与肌肉增长之间存在着不同步、不协调的情况,导致骨骼在生长的过程中,肌肉被拉扯进而产生疼痛的感觉。生长痛作为儿童在生长发育时期较为常见的生理现象,在儿童年龄不断增长的情况下,生长痛的发作次数也会减少,通常无需特别治疗。在儿童出现生长痛的时候,应当做好腿部保暖,并减少活动,多食用一些钙、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物,如果疼痛感较强,则可以通过按摩的方式缓解疼痛,尽量不使用止痛药。但是,如果儿童出现关节或肢体持续性疼痛,且伴随着肿胀、发红等情况的时候,则需要前往医院就诊,避免耽误病情治疗。
2.功能性腹痛
功能性腹痛又被叫作胃肠生长痛,经常发生在3岁至12岁的儿童,主要呈现出反复发作、疼痛时间段等特点。功能性腹痛的发作次数通常都是由儿童个体决定的,每次疼痛次数、疼痛强度等都会存在一定不同,且功能性腹痛无规律性。
儿童在生长发育期间出现功能性腹痛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儿童的生长发育速度较快,机体血液供给出现不足,肠道处于暂时缺血的状态,进而引起痉挛性收缩,引发疼痛。功能性腹痛也是儿童在生长发育中的其中正常生理现象,通常无需治疗。儿童在疼痛的时候可以在腹部放热水袋热敷或是以顺时针方向轻揉腹部,这些方法都可以帮助儿童缓解疼痛。此外,功能性腹痛还会因为受凉或食用生冷食物而诱发,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当尤其注意儿童的饮食,使其少食生冷食物、少饮用冷饮,在睡觉的时候也盖好被子,避免腹部着凉,还需要多让孩子食用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少吃容易产气的糖类食物,以免儿童出现腹胀的情况,也能够减少功能性腹痛发生的概率。 尿频症 尿频症经常发生在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且男生比女生发生的概率要更高,经常表现为白天排尿次数多但尿量少,部分儿童在下蹲玩耍的时候也会出现排尿行为,但在分散儿童注意力的时候,其排尿的次数就会减少。
尿频症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儿童大脑皮层发育尚未完全,对初级排尿中枢的抑制能力较弱,进而出现尿频的情况。尿频症的发生会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得到缓解,但如果儿童在生长发育期间排尿过于频繁,则可以通过口服谷维素、维生素B1、阿托品等药物的方式,减少儿童的排尿次数。
4.白色尿
门诊经常会遇到因为儿童出现白色尿而就医的情况,但这些儿童通常不存在其他的不适,检查也无异常。而这一情况的发生通常与儿童生长发育相关。儿童在生长发育期间新陈代谢较为旺盛,儿童喝水少但出汗量多,再加上喜欢饮用饮料,导致尿中草酸盐和碳酸盐含量较多,在尿液中极易出现沉淀,导致尿色发白。尤其是在气温较低的环境中,盐类会凝固,沉析在尿液当中,就会导致尿液浑浊且发白。若想改善这一情况,则需从孩子的饮食出发,改善饮食状况。
总而言之,儿童在生长发育期间经常会出现许多怪异的疾病,其中生长痛、功能性腹痛、尿频症以及白色尿则是较为常见的疾病,通常无需特殊治疗,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可自行缓解,家长无需过度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