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 > 健康科普
热点排行
异常子宫出血疾病护理小科普
2024-05-08 15:11:14
作者:胡慧彩
作者单位:郑州人民医院妇科
在女性生殖系统健康中,异常子宫出血是一种常见但可能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问题。本文将介绍异常子宫出血的常见类型、症状、以及在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异常子宫出血病因

异常子宫出血(Abnormal Uterine Bleeding,AUB)是一种月经周期、经量或经期异常的子宫出血状态,包括周期不规则、经量过多或过少、经期延长、经期缩短和点滴出血等。AUB主要由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增生、子宫腺肌症和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引起。其病因可分为结构性和功能性两类。结构性原因包括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腺肌症和恶性肿瘤等;功能性原因则包括排卵障碍、甲状腺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异常和药物因素。

二、护理措施

1. 疾病知识普及与心理护理

科普教育:对于患者及其家属,首先要进行疾病知识普及,让他们了解AUB的常见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解除患者的误解和疑虑。通过科普教育,让患者意识到AUB虽然可能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但只要积极配合治疗,多数情况下是可控的。

心理支持:由于AUB可能伴随较长时间的出血和贫血症状,患者往往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护理人员应主动倾听患者的烦恼,提供心理支持,增强患者的信心。例如,指导患者进行一些放松练习,鼓励她们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此外,还应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获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共同帮助患者渡过难关。

2. 饮食护理

补铁:长期出血可能导致贫血,因此患者应多摄入富含铁的食物,如红肉、动物肝脏、菠菜等。同时搭配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如橙子、柠檬)以促进铁的吸收。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铁剂。同时饮食应注重均衡,确保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的摄入。尤其是蛋白质和叶酸的摄入,能够帮助提高机体免疫力并促进造血功能。

3. 生活方式调整

规律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增强机体免疫力。建议患者每天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建立健康的睡眠习惯。

适度运动: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有助于调节情绪、增强体质,但应避免剧烈运动。适合的运动包括散步、瑜伽、游泳等,有助于保持身心健康。

4. 药物护理

遵医嘱用药:患者应按医生指导使用药物,包括避孕药、止血药、激素类药物等。遵医嘱用药不仅可以有效控制出血,还可以改善相关症状。

观察用药反应:护理人员应及时关注患者的药物反应,若出现不适应立即报告医生并调整治疗方案。如出现严重副作用或药物过敏,应立刻停药并联系医生。

5. 监测出血量

记录经期:建议患者记录每次月经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出血量和症状,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变化。记录应详细,包含经期的持续时间、经量多少和血块大小等。

监测体征:定期监测患者的血压、脉搏、体温和血红蛋白水平,以评估贫血和失血情况。若患者出现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等贫血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措施。

6. 预防和护理并发症

感染预防:在宫腔操作或手术后,患者应注意卫生,避免感染。勤换卫生用品,保持外阴清洁干燥,穿着透气性良好的内衣裤。若出现阴道分泌物异常或发热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术后护理:若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如子宫肌瘤切除术,应遵循医生指导进行术后护理,预防并发症。术后应注意休息,避免提重物或剧烈运动,逐渐恢复体力。

三、异常子宫出血的治疗措施

异常子宫出血的治疗方法多样化,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激素治疗、止血药和避孕药,用于调节内分泌平衡和恢复正常月经周期。手术治疗包括子宫内膜切除术、子宫切除术和子宫肌瘤切除术,针对不同病因的异常出血采取相应的手术方案。介入治疗如子宫动脉栓塞术通过阻断子宫供血,减少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等病因导致的出血量。中医药治疗则采用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症状进行中药调理,并辅以针灸疗法和食疗保健来缓解症状,增强患者的整体健康状态。

异常子宫出血护理过程中应注重知识普及、心理支持、饮食调理、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护理,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积极配合治疗。同时,通过科学的治疗,患者可以有效控制症状,恢复健康和正常生活。

分享到: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版权声明:
1、大众健康报网页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报导、图片、声音、录像、图表、广告、域名、软件、程序、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的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大众健康报网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大众健康报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大众健康报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凡本网注明“来源:大众健康报”或带有大众健康报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大众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相关链接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各州市卫生健康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