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ECT检查如发现异常浓聚,可行CT或X片检查,以判断是否存在骨破坏。
3.MRI扫描敏感性高于CT,但特异性低于CT,MRI在判断神经血管压迫、椎体累及范围和脊柱稳定性优势更明确,对手术、放疗适应症很重要。但单纯MRI异常不作为诊断骨转移依据。
4.如临床存在可疑骨转移,行骨活检病理检查可确诊骨转移。
二、骨转移治疗基本原则
1.根据患者症状、肿瘤标志物和影像学改变、分子分型等综合分析,决定全身抗肿瘤治疗药物选择。
2.合理使用骨改良药物。
3.手术治疗。
4.局部放疗。
三、骨改良药物
1.常用药物:唑来膦酸、地舒单抗、伊班膦酸钠
2.药物用法:唑来膦酸4mg,静滴>15分钟,每3-4周1次,对于骨转移病变稳定者,连用2年后改为3个月1次;地舒单抗120mg,皮下注射,每4周1次;伊班膦酸钠6mg,静滴>2h,每3-4周1次。负荷剂量伊班膦酸钠:对疼痛较重急需改善生活质量,可采用负荷剂量伊班膦酸钠,6mg/天,连续3天静点,以后每3-4周1次。
3.用药注意事项:使用双膦酸盐或地舒单抗前,应检查电解质、肌酐、血清钙等指标。长期使用双膦酸盐联合治疗,应每日补充钙和维生素D,剂量钙1200~1500mg/d及维生素D3每日400-800IU;使用地舒单抗时,应每日补充钙500mg和维生素D400IU。双膦酸盐通过肾脏排泄,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无需调整剂量,但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需剂量调整或延长输注时间。使用地舒单抗不需要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但肌酐清除率<30ml/min或透析患者,应密切监测,以防低钙血症发生。文献报道少数患者长期使用双膦酸盐有发生下颌骨坏死风险,所以使用双膦酸盐前应进行口腔检查,进行恰当预防性治疗,用药期间注意口腔清洁,并尽量避免拔牙等口腔手术。
四、乳腺癌骨转移的全身治疗
应以全身治疗为主,包括化疗、内分泌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乳腺癌骨转移本身一般不直接威胁生命,对激素受体阳性,疾病进展缓慢、非内分泌耐药患者,应优先选择内分泌治疗。对ER、PR阴性、进展迅速或激素受体阳性对内分泌治疗耐药者,若单发骨转移或合并无症状内脏转移患者,优先选择单药化疗,对需快速控制症状或合并有症状内脏转移的骨转移患者考虑联合化疗。对HER-2阳性骨转移患者,治疗原则与其他部位转移患者相同,应优先考虑联合抗HER-2治疗。 骨转移的手术治疗 解决神经压迫,减轻疼痛,恢复肢体结构和运动系统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对具有潜在病理性骨折的长骨是否需要手术做出恰当的判断,对病理性骨折患者给予病灶清除及固定,脊髓压迫减压治疗,脊柱稳定性重建等外科治疗。
六、骨转移的放疗
在患者有限生存期内,预防或减轻骨转移引起的症状和功能障碍,寡转移性局部放疗,可进一步巩固全身治疗效果,延长生存期。放疗剂量包括40Gy/20次、30Gy/10次、20Gy/5次和8Gy/1次。有效的外照射放疗,可以使50%~80%骨转移骨痛症状缓解,在接近1/3患者达到骨痛症状完全缓解,并维持时间较长。 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治疗的主要目标 预防和治疗骨相关事件,缓解疼痛,恢复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控制肿瘤进展、延长生存。
总之,随着乳腺癌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药物的不断上市,相信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将获得更好的生存获益和更高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