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血压临床特征与诱发因素
一般来说,老年高血压人群常见收缩压上升,一般为心理性高血压。患高血压后,患者多见脑出血、脑梗死、心肌梗死等并发张。受老年人群年龄影响,其压力感受器对血压调节的功能受到影响,加速了血压的波动。在内、外环境、季节、体位等因素影响下,会导致血压突然上升或下降。体位变化下,也容易导致体位性低血压。老年高血压患者对持续血压升高的适应时间较长,但早期阶段,大多数老年高血压人群症状表现较为明显,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老年高血压人群多存在冠心病以及糖尿病等合并症,在肝肾功能退化与代谢能力受到影响,很容易产生用药副作用。
一般来说,引发老年高血压的因素包括其年龄过大、遗传、过度脑力活动、环境因素和食盐摄入量较多等,因此需要加强护理干预。
2、老年高血压护理方案
(1)一般护理
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离不开不良情绪的影响。实施一般护理前,应增强自身对高血压病因与发病机制的认识。不同人需要采取的措施是不同的,但是日常生活中应注意戒烟戒酒,保证良好情绪,以免过度劳累的情绪导致血压升高。日常生活中需要寻求自身的不良习惯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善方法,日常饮食中应保证节制饮食与劳逸结合。良好睡眠保障对情绪稳定保证有所促进,良好心理状态的保障,能够降低精神紧张与过度劳累的发生。若不得不参与饮食或聚会,应有家属陪同,以免晕倒导致外伤出现。
(2)药物治疗和护理
高血压人群需要熟悉自身常用药物以及并发症,包括学习日常用药。比如,颅压增高人群可以应用利尿剂,大剂量应用会导致低钾问题的发生,糖耐量也会因此下降,小剂量利尿剂能够降低心血管并发症风险与死亡问题。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对低血压有效控制,大多数人群对于该药物均有较好的耐受能力,但是部分人群常见持续性咳嗽,此时仅需停药就能降低病情恶化的问题。但不推荐肾动脉狭窄人群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以免导致肾功能损伤。第三,该拮抗剂的降压效果较强,部分人群可能会发生双踝部水肿等问题,停止用药后这一问题可以得到显著改善。而β-受体阻滞剂对心率较快或有心肌梗死人群提升有所帮助。护理工作能够熟练掌握常用药作用机制与常见的并发症,对人群用药总有效率提升有所保障,面对并发症问题时,应与医师积极沟通和交流,根据自身情况对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整。
(3)饮食护理
高血压人群应对自身饮食状态进行规范,对能量摄入与体重进行控制。患高血压后,可以适当摄入蛋白质,并选取复合碳水化合物增加膳食纤维供给量。膳食纤维对食物中糖吸收速度有所控制,能够有效改善自身血糖水平,减少糖脂吸收,减少高血脂对血管壁的损伤,能够有效降低心血管病症的发生风险,对胃肠蠕动速度提升有所帮助,预防便秘。
(4)并发症护理
加强血压监测,充分掌握血压变化状态,针对持续性血压提升的人群,应间隔2~4h测量一次血压,对信息进行记录。若有必要,应进行测立、坐、卧位血压的控制,若发生头痛、恶心、呕吐、抽搐、偏瘫等病症的发生,应综合考虑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生,若发生端坐呼吸和粉红色泡沫痰,应考虑是否出现急性左心衰的发生。若上述症状发生,应及时告知医师进行紧急救治干预。若出现头晕等应及时测量血压,排除药物引起的直立性低血压。
总而言之,现阶段在人们经济水平提高的背景下,高血压发生率逐渐增加,长期不良情绪和精神刺激下,会导致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导致以血管收缩神经冲动占优势的兴奋性,导致全身细小动脉痉挛,导致血压上升。但是大多数高血压人群存在病症的错误认知,本文科普的主要目的是告知老年高血压人群的护理方案,希望可以为广大人群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