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耳朵内部结构
耳朵内部结构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与咽鼓管。鼓膜所在的位置为外耳道和中耳,是半透明的椭圆形薄膜。鼓膜较薄,一旦受高音波刺激或中耳炎影响,会导致鼓膜穿孔。鼓室在鼓膜与内耳之间,是容纳听小骨的主要部位。听小骨是声波传播的重要媒介,若出现中耳炎,就会影响听小骨的活动,对听力产生影响。咽鼓管是连接鼻咽和鼓室的管道,对鼓室内气压调节有所帮助,有助于鼓膜内外气压平衡稳定性,能促进鼓膜振动。
2、什么是中耳炎
中耳炎是耳内闷胀感或堵塞感、听力减退和耳鸣发生率较高,一般在感冒后多见。头位变动时可以改善患者听力。部分患者伴随轻度疼痛,儿童发病后会出现听话迟钝以及注意力受限等问题。头位前倾或偏向健侧时,积液离开蜗传有助于病症的改善。若中耳炎积液黏稠,不会受头位变动影响听力。小儿患中耳炎后,对声音敏感度较低,缺乏注意力。若单侧耳病,无法被察觉,只有在体检时才能被发觉。中耳炎急性发作阶段多见耳部持续性疼痛,慢性发病阶段耳痛不显著。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干预不及时,会导致病症变化为慢性中耳炎。此外,若患者合并慢性鼻炎、慢性鼻窦炎和慢性扁桃体炎,会使细菌反复侵入中耳腔,增加慢性中耳炎的发病风险。综合患者发病时间与病症疼痛情况不同,可以将慢性中耳炎分为单纯性、脓样性和胆脂瘤型中耳炎,其临床表现为耳部流脓、反复发作,有时脓液中还伴随血性分泌物。此外,患儿伴随耳鸣与听力下降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导致患者发生眩晕与头痛。
急性分泌中耳炎一般发作于感冒后、飞机降落或潜水时,发生听力下降,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儿童的严重程度常有波动。压迫耳屏或头位变化时,听力会受到影响,中耳炎积液黏稠时,听力不会因为头位变动而变化。儿童主诉表现不明显。
3、中耳炎治疗干预措施
单纯型中耳炎应局部用药,比如使用抗生素水溶液或抗生素和类固醇激素类药物混合液进行治疗,这也是中耳炎的常见治疗方案。
手术治疗应先行切口,从耳前或耳后皮肤切开进入,根据破洞大小和位置选择手术治疗方案。若发现破洞较小,应直接修补,但不应影响外耳。若选取耳后为切口,术前应将头发剃至耳上三公分。从耳前选取切口,需要将鬓角剃至耳壳上缘即可。开刀时,应在显微镜下去除病变组织,对耳膜进行修补。处理完毕后,应使用软胶填塞外耳道,缝合伤口。
微创内窥镜治疗是较为现代化的治疗手段,与传统耳显微镜相比,视野更广、操作更加便利,可以从多角度观察耳腔病变信息。
4、中耳炎护理干预
中耳炎是婴幼儿聋哑的关键性因素,因此要定期为孩子预防接种,并指导其定期进行锻炼,多参与户外活动,提升自身的新陈代谢水平与抗病能力。季节变化时,应注意孩子的防寒保暖,以避免呼吸道感染。若孩子耳朵中常有脓液流出,需要及时清理耳部脓液,向后下方牵拉孩子的耳朵,向前推移耳屏,让外耳道变直张开,再利用消毒棉签蘸取耳道清洁液进行清洗。帮孩子洗澡和洗头前,需要使用消毒棉球将两侧耳孔堵住,以免污水流进耳朵。一旦出现耳朵进水,需要及时利用耳道清洁液清洗,耳道清洁液的高效消毒、杀菌、清洁耳道,对耳道清洁、杀菌有较好效果。日常生活中应保证孩子饮食的清淡性,日常提供食物应以易于消化和丰富营养为主,孩子生活中应多食用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并禁止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酒、葱、蒜等,以免热毒内攻。日常生活中,可以适当增加清热解毒食物的摄入,以缓解身体燥热感受。
中耳炎对耳部健康产生的影响是较为强烈的,且该疾病多发作于小儿之中,患病后影响患儿身心健康。本文主要对耳部结构进行科普教学,增强群众对耳部结构的认知,帮助群众了解什么是中耳炎、如何治疗中耳炎和护理中耳炎,从日常生活中进行干预,以防止中耳炎疾病发所产生的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