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MM)是国际权威组织已经公认一种慢性的,不可治愈的疾病,需要进行维持治疗。治疗期间不良反应不可避免,如何对治疗期间不良反应进行管理和随访,是MM患者必须面临的问题。
一、什么是治疗相关不良反应?
要知道怎么对不良反应进行管理和随访,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也叫副作用,是治疗引起的不健康或不愉快的身体或情绪状况。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是可以控制的,可以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减轻或避免。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表现很多样,大多数不良反应会在治疗结束后消失,也有长期的,使用的治疗方法和剂量都与不良反应的程度有关。面对不良反应,无需打退堂鼓,不良反应可以管理和控制,通过及时监测、调整化疗药物剂量及对症治疗等措施,科学管理不良反应,才能最大化治疗效果,只有坚持治疗才能对抗疾病!
二、不良反应的管理。
多发性骨髓瘤疾病本身和治疗均可引发不良反应。常见不良反应如下:
1.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是多发性骨髓瘤化疗常见的血液学不良反应,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容易发生感染,建议进行定期监测。如有感染及时就医。
2.贫血。多发性骨髓瘤贫血常见原因:异常浆细胞浸润骨髓,治疗后患者考虑与治疗药物所致骨髓抑制有关。建议定期复查血常规,必要时可予输血及促红细胞生成剂等治疗。
3.血小板减少。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在使用来那度胺、硼替佐米和烷化剂治疗的病人中,发生血小板减少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出现血小板减少建议避免剧烈活动,必要时需要停止治疗或者适当减少骨髓不良性药物剂量后再开始治疗。
4.感染。骨髓瘤患者感染很常见,骨髓瘤本身和药物都会减少防止感染的白细胞,这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近期进行过干细胞移植或存在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患者尤为需要注意。建议治疗期间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以及外出归来,外出时可以携带酒精洗手液,避免待在人多的密闭空间里,注意不与正在患感冒或其他传染病的人接触,食物要尽可能新鲜,水果清洗干净、肉类彻底煮熟等。
5.周围神经病变。研究发现,约1%~20%的MM患者诊断时存在周围神经病变。治疗过程中25%~75%患者曾经历不同程度周围神经病变,是多发性骨髓瘤常用治疗药物,如硼替佐米、沙利度胺及卡非佐米等药物治疗时常见的不良反应, 可能存在异常疼痛、运动功能缺陷或日常活动受影响。如出现周围神经病变建议调整药物剂量,给药时间或给药方式对症治疗,如使用神经保护剂等。
6.静脉血栓。目前认为多发性骨髓瘤治疗期间,沙利度胺或来那度胺与地塞米松联合使用时,血栓风险升高。发现血栓迹象,立刻联系医生进行规范治疗。
7.胃肠道问题。胃肠道问题是抗肿瘤药物导致的常见不良反应,如便秘(常见于沙利度胺)、腹泻(如硼替佐米)、恶心或呕吐(常见于传统化疗药)等,MM治疗期间建议多喝水、使用高纤维饮食预防便秘,如出现腹泻可以使用止泻药,如有恶心呕可以用药物预防和治疗。
三、为什么需要规范随访?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慢性病”,病程反复,大部分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会经历复发和疾病进展,通过长期治疗维持疾病控制,随着多种新疗法的出现,MM 的生存期已经由过去的3~5年,提高至目前的平均5~7年,甚至最长 10 年以上,患者可以通过积极治疗获得较好的生存质量,规律的复查随访无论是对无症状骨髓瘤及有症状骨髓瘤患者均很有必要。多发性骨髓瘤有进展的可能,需要定时随访和疗效评估,把握疾病动向,坚持规范治疗,其次多发性骨髓瘤和各种治疗可能带来不良反应,及时咨询医生,采取正确的管理手段就不用怕。
总之,不良反应是MM治疗中的正常现象,每个患者的身体条件不同、不良反应的具体情况也不同。多发性骨髓瘤有各种不同的不良反应,可以通过科学管理应对。不畏惧不良反应、坚持治疗是攻克疾病的关键。多发性骨髓瘤是动态变化的疾病,需要定期随访监测,多发性骨髓瘤是慢性病,得了多发性骨髓瘤也可以正常生活。